中国的深古代先哲邃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

摘要:中国古代先哲关于天下和世界的许多精粹见解,实际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人既有动物性,更要有社会性,有“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胸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得到广大联合国会员国的普遍认同,写入了联合国决议,这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又一重大贡献。

二、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

古希腊神话有一个“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是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传说他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人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如果路人猜不出,就要被他吃掉,或者被他推下悬崖摔死。结果,俄狄浦斯回答出来了,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了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成了三条腿。听了俄狄浦斯的正确回答,斯芬克斯羞惭跳崖而死。

人究竟是什么?人类自诞生以来,从未停止过自我反思,自我探索,中外思想家对此有很多论述,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里的“认识你自己”,体现的就是人类反思、认识自我的自觉。

中国古代智者基于直觉思维,发现人与动物在形体上有差异,认为人是“两足无毛”的动物。“两足无毛”的认识当然不太准确,鸡鸭也有两只脚,没有毛倒是对的。柏拉图是古希腊很有名的哲学家,他也讲人是“无羽毛的两足动物”。这大概是人类最初对自己的认识。东汉时期的王充进一步认为“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与古希腊苏格拉底“以人有智慧”有相似之妙。中国的道教经典《无能子》认为“裸虫中繁其智虑者,其名曰人”,有智虑就是有思想。黑格尔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由于人有思想”,两者如出一辙。道家经典《无能子》认为人是社会动物,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有“夫妇之别、父子兄弟之序,有君臣之分,尊卑之节”。亚里士多德亦认为“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具有“社会本性”。马克思则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作用的共同体。从形态上看,社会是对一般社会关系的整合协调、融突和合,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某种共同体。

近代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1944年出版了一本《人论》,专门讲人究竟怎么样。他认为海德格尔把人定义为“会言语的动物”、“理性的动物”思想已经过时,不如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这个观点提出后,在西方影响很大。1984年我在德国同卡西尔学会会员讨论这个问题时,我说人是“符号的动物”,桌子是什么呀?符号。桌子有长的、有短的,有方的、有圆的,桌子是一个符号。若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如哈巴狗是狗,狗就是符号,便抹煞了人与禽兽的区别,否定了人的主体性、社会性、主动性、创造性、道德性、审美性、感情性等本质属性。为恢复人的“七性”,我写了《新人学导论》,把人重新规定为“人是会自我创造的动物”,后修改为“人是会自我创造的和合存在”。天地赋予人以生命,也赋予人以创造能力,这是人有别于禽兽的特殊属性和能力。人之所以有自我创造力,是因为人集天地、阴阳、五行之精华,“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人是多元差异、冲突的事物,通过絪缊、媾精的融合形式,冲突——融合——和合为新事物、新生儿、新结构形态。

人的本性是具有自己的类本质。人的类本质是人存在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也是社会发展、人类发展的结果以及人自我认识的结果。人具有两重性,一是动物性,一是社会性。《礼记》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的生命,离不开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是生活的问题,一个是性的问题。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与告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食、色是人的本性,是一种动物性。人如果只有动物性,并且不断膨胀,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希特勒杀了600万犹太人,日本人南京大屠杀,杀了30万人,比野兽还厉害,比任何凶猛的狮子都厉害。人的恶的本性很多是从动物性来的,人的贪婪、贪污都直接源于动物的贪婪性、不知足。因此,人不仅有动物性,更要有社会性,要有“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胸怀和眼光,有爱心,爱家庭、爱国家、爱社会。似此,人的本性中的恶才会得到自觉地抑制。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