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生活愿景的和合意蕴(5)

张立文:生活愿景的和合意蕴(5)

摘要:人类向何处去?人类未来怎样生活?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愿景?给人类提出了严峻的课题。

和合有的存在性生活愿景。有见于甲骨金文。《说文》:“有,不宜有也。”段玉裁注:“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称,引申为凡有之称。”林义光《文源》:“按:有非‘不宜有’之义。有,特有也。古从又持肉,不从月。”《玉篇·有部》:“有,不无也。”《正字通·月部》:“有,对无之称。”有为存在。《诗经》曰:“中田有庐,疆场有瓜。”孔颖达疏:“古者宅在都邑,田于外野。农时则出而就田,须有庐舍,……于田中种谷,于畔上种瓜。”有瓜的存在,这是某种实然性的实物,即一种现象。《吕氏春秋》载:“今有良医于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万也。”医术高明的医生,有万人求他治病。有是具有、拥有。《大学》讲:“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里具有此四者,心就不端正,心不正,就有可能为恶。存有、具有、拥有、专有,都是一种持有性、持存性,这种形相、无形相的存有、持有现象,其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都在一定时空中表现出来。“一切属于存有的东西都只有作为它身上的规定才能被思维”。在这里形相、无形相都是一种有,它以存在的样态被思维、被体认为平台的有的存在性的生活愿景,以便跃进到无的存在性的生活愿景。

和合无的存在性的生活愿景。如果说有的存在性是一种可能性的确定性,那么,无的存在性是一种非可能的不确定性。无见于甲骨《殷墟书契前编》七·三五·二,金文《盂鼎》。《说文》:“无,亡也。从亡,无声。无,奇字无,通于元者。”无即没有,与有相对。《玉篇·亡部》:“无,不有也。”有与无相互规定其义。《左传》载:晋灵公无道,重征税用来彩画墙壁,从高台上用弹丸打人看人躲避的形状,厨子煮熊掌不熟被杀,赵盾和士会看到死尸的手,士会进谏。晋灵公说:我知道错了,将改正。士会叩头说:“人谁没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又载: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楚国,以交换知罃。楚王送别知罃说:你怨恨我吗?你感德我吗?知罃回答说:“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该报答什么了,具有不确定性。孙武说:“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张预注:“无辎重则器用不供,无粮食则军饷不足,无委积则财富不充,皆亡覆之道。”没有武器、粮食、财富,就不能生存。无的生存性、存在性是天地万物终极的根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王弼注:“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万物的存在性以无为根本、本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物的变易、存有的变化,是被置于时空之中,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中,变易才成为可能,而具有某种必然性。

和合理的存在性的生活愿景。理的本义是纹理,依玉的脉理而治理。《庄子》讲庖丁解牛,“依乎天理”,依照牛自身组织脉理,游刃于筋骨相联结的空隙和骨节的空间,是对于事物所呈现的一种规律性的把握。理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被赋予致广大、尽精微的含义:先秦时为纹理、治理,战国时为义理、天理,秦汉时为名理、一之理,魏晋时为玄理,隋唐时为理与事圆融,两宋时为天理、实理,元明时心即理,明清之际为气之理,近代为公理。在理的长期的、不断的变易中,吸收各种思想,渐渐度越客体事物现象的持存性、执有性,升华为哲学思维的概念。理在不同时空语境下,体现为不同状态和不同称谓,其实“易”“道”“性”“神”都为一理,“理一分殊”为多。理一既分殊于形而下行器、事物、观象之内,又度越于形而下之上、之外的一理。理一分殊为“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体现为人们日常生活活动和伦理道德行为实践。理是不灭的永恒存在者。由于理是“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的“净洁空阔的世界”,必须假气的造作,酝酿凝聚化生天地万物,在天地万物之中,都蕴存着理,持存着理,人们通过“格物穷理”“即物穷理”而体认理,以完成其哲学逻辑结构的体系的完善性。唯有在天地万物持存、蕴存着理,时空关系才是可能的,如同时性、相继性、空间性的存在。理若度越时空、人物、情意、造作、行迹,理是一个既存在又非存在、既必然又非必然、既可能又非可能的净洁空阔的生活愿景。

和合太极的存在性的生活愿景。太极见于《周易·系辞传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敦颐发扬《系辞》思想,吸纳佛道思想和图式,而造《太极图》和《太极图说》。“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图说构建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化生的世界图式,其宗旨是立太极与立人极。如依《周史·濂溪传》,则无极为最高的范畴,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又是人类社会最高伦理道德规范,其本身是“无”的存在性。朱熹在注《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时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彙之根抵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诠释为无形而有理,“盖云无此形状,而有此道理耳”。否定了太极之外、之先有无极的存在性,而作为太极形容词。太极既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体,亦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周子所谓太极,天地人物万善至好底表德”。无方所、无形体的太极,通过阳动阴静、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而获得其存在性的可能性。存在性与可能性、形而下与形而上的交感联通、智能相应,使贯天地、通万物、系人我、网人机成为可能性的现实性,构建了一个最完善、最完美的和合天下的太极存在性的生活愿景。

和合不是自在性本身给予,而是现实的自然、社会、人生、文明给予。和合生存、意义、可能三界生活愿景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聚合性与离散性、存在性与非存在性,唯有在时空的持存性的过去性、同时性的现在性、相继性的未来性中考量,既在单一性、存有性、可能性中被体认,又在多样性、非存有性、不可能性中思考,和合三界的生活愿景才能绽现为鲜花般璀璨,其整体逻辑结构贯通:(如文中图表所示)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