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70年系列报告】詹万生: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德育发展历程(4)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新时期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当时的国家教委于80年代中期统一规划大中小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在小学设置思想品德课,在中学设置思想政治课,在大学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认真改革,使之更切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特点,更有利于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这一时期,思政课的改革对德育的发展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1年12月26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全国率先成立德育研究中心。此后,各省市相继成立德育研究机构,德育工作进入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研究阶段。德育研究中心坚持为决策服务、为实践服务的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走科研工作者与行政领导、一线教师相结合的道路,创建了德育课题、德育著述、德育杂志、德育网站、德育基地、德育年会六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提供了理论参照和实践模式。

那么,德育研究中心有哪些研究贡献呢?“八五”时期,德育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教委重点课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现状调查研究”,在调查报告中提出“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建议,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岚清同志的肯定性批示,并被中央文件所采纳。这个文件就是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这给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和鼓励。作为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我带领我的学术团队继续推进“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研究工作。“九五”“十五”时期,完成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提出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基本原则——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并带领百个实验区、千所实验校、万名实验教师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十一五”时期,我们把“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概括为“和谐德育”,出版了《和谐德育论》。“十二五”时期,在国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时,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建言,把“立德树人”写入《纲要》,被采纳。“十三五”时期,我虽然已退休,但仍在带领学术团队进行“立德树人”的研究。我们对德育课题的研究从未间断。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强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当然,也纳入德育工作全过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思想。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一系列文件对于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