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敬忠: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8)

——文化情怀与文化自信

摘要:报告人从本期报告的立意谈起,为广大网友讲解其选题的出处,并列举了毛泽东、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习近平同志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经典事例,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必然性、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新使命结合起来等方面,为我们深入解读了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历史学家章学诚有八个字的名言,我把它作为座右铭:“临文以敬,逢古必恕”。临文以敬,碰到文明的东西要抱有几分敬意,要尊重人家;逢古必恕,碰到古代的东西,当你想要谴责、抱怨的时候,应当抱着几分宽恕之心,要把它放在当时历史的条件下来看,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1991年3月10日,习近平同志于福州市委书记任上关于保护文物的讲话中,有段话是这么说的:“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他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为一个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党秉持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因应时势积极主动作出的伟大战略部署,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所以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一说“中国梦”,前面肯定要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也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系,不然怎么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复兴什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让我们的文明重新焕发出光彩。古代那么多好的东西,都值得我们重新总结、重新思考,吸取其中的智慧。比如大唐盛世,国力强盛、文化昌明、自由解放,那是一个充满信心的年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习近平总书记充满自豪与深情地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西方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都曾断流,我们是没有断流的。冯友兰先生也早就说过:“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中国文明是开辟未来、源源不断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

“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我们今天重新学习这段话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其背后的底气与深厚底蕴。所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鲜明地提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强大精神力量讲的就是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两国秘书长会见的时候专门提出“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纲要》里把这句加上去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掌握这三句话就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还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表述,我再列举一则,他说:“中华民族历来就是高度重视历史的民族,这是我们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里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把握史学,才把握住社会规律。而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的史观消亡—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借用古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句话警示国人。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重要组成部分都没有忽视,并不仅继承儒家一家的文化。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法家、诸子百家,甚至还有中医。“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对传统文化,他说:“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他讲到了鉴别、扬弃还有传播,那么怎么传播呢?他说,“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2011年,在中央党校秋季开业典礼上的讲话里,习近平总书记有一段讲话:“我国历史上经过科举制等途径,把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分为两类:通才与专才。在治国理政中,通才任用于政务工作方面,专才则任用于事务工作方面。人才的培养任用应该分为政务、事务两大类,并且应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和职责,培养、选拔的途径和任用、考核的办法也应不同。这个选人用人的历史经验,今天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我很少看到一个领袖人物能够那么正面地对科举制进行一番论述,不是要恢复科举制,也不是说科举制没毛病,而是要把它拿过来,要借鉴古代的智慧,为我们所用,吸取其中有用的东西。所以,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重视文化安全。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2015年7月1日,《国家安全法》正式实施,把“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范和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进行了法治宣示。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