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萧放:二十四节气与民俗(3)

(六)立秋

1.迎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也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在古代朝廷要举行盛大的迎秋仪式。立秋之日,周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京城西郊迎接秋气。回朝之后,天子对有功的军人进行奖赏,并开始军事训练,整顿法制,修缮监狱,审理案件,处分罪犯,征讨抗拒王命之人。

2.祭兽。立秋有祭兽的习俗。为什么祭野兽?因为我们要开始狩猎活动了。其实古代的狩猎活动就是军事活动,通过季节性的狩猎活动来进行军事训练。在立秋祭兽之后,开始军事训练也是比较适应天道的方式。

在秋天到来时候,很多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悲秋、伤秋的诗篇。欧阳修对自然的感知特别敏锐,晚上睡觉的时候听到秋天到来的肃杀之声,他在《秋声赋》里一段对秋的描写有助于我们理解秋气,写得非常形象:“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3.秋尝。立秋还有一个习俗,叫秋尝。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古人认为丰收不仅仅是人类自己的功劳,还有天的保佑,所以在秋收的时候,要把收获的稻子祭献给神灵,叫秋尝。

4.戴楸叶。宋代有立秋戴楸叶民俗,人们在立秋日将楸叶剪成花样戴在头上,以迎节气。《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

5.出秋色。广东佛山立秋后有民间工艺展演聚会,名为“出秋色”。

6.赶秋节。湘西苗族立秋日,人们要赶秋节,这是男女相会的日子。贵州苗族这天赶秋节,同样是男女交往的娱乐节日。

7.晒秋。立秋另外一个习俗是晒秋。其实,晒秋就是一个收获的展示。江西婺源篁岭每年晒秋时,房前屋后变成晒竹匾的世界,长长的木架托起圆圆的晒匾,晒着各色作物,在白墙灰瓦、青山绿林中,美成一幅画。

(七)白露

江南苏州,白露前后,驯养蟋蟀,作为博戏之乐,称为“秋兴”,俗名“斗赚绩”。人们提笼相望,结队成群。呼其虫为“将军”,头大脚长的蟋蟀为贵,青黄红黑白五色为正色,受到人们的推崇。

(八)秋分

1.祭月。秋分在上古是祭月的重要日子,朝日夕月,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仲秋时节的月亮最大最圆,这时候不冷不热,气候非常好。月坛公园就是祭月的地方。北京有先农坛、日坛、月坛、天坛、地坛,这在古代是一个很完整的四季节气活动的展示空间。中国有非常丰厚的文化遗产,只是我们利用得太少,这值得我们重视。

周人“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在上,光明;坎,处下,幽静。秋分祭月之礼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明朝有了很多改变。

2.“三秋”。秋分也是一个农忙的季节,农民忙于秋收、秋耕、秋种,所谓三秋大忙。

(九)霜降

霜降是冬天快到的标志,以鸿雁来为霜信。明人毛晋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说北方有一种白雁,“秋深方来,来则降霜。河北谓之霜信”。金朝诗人元好问《药山道中》诗云:“白雁已衔霜信过,青林闲送雨声来。”古代社会看重霜降,在霜降前一日及霜降日,将士披挂操练,迎请旗纛,并放炮扬威。霜降之后,秋收结束,《礼记·月令》:“霜始降,则百工休”。”

(十)立冬

冬天的颜色是黑色,冬天的五行是水,五行中水是黑色的。每个季节有自己的数字,冬天的数字是六。《礼记·月令》载,周天子从立冬开始入居玄堂左室,乘黑色的车,驾黑马,树黑旗,着黑色的衣服,佩戴玄玉,食用猪肉与黍米。以水色为尚。

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迎冬。回转朝廷后,天子要“赏死事,恤孤寡”。所以,在今天立冬也可以作为慈善救济的日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有无数民族英雄为了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延续,作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这些人都应该被我们纪念。如果我们能将对民族先烈的纪念与节气结合,会更能符合中国传统。

与立冬相关的还有一个节日——寒衣节。从秦朝一直到汉武帝之前,寒衣节都是岁首。

(十一)冬至

冬至在古代被称为“天正”。为什么天正?因为太阳从这一天开始朝北移,阳气开始发生了,所以真正的一年开始是冬至。过去冬至就是大年,后来变成正月初一,这是历法确定的。正月初一在立春的前后,叫“王岁首”,是统治者确立的岁首。古代每朝历法不同,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

1.贺冬。冬至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节气点,也是一个节日。这一天我们有一个习俗,叫贺冬。六朝时代,称冬至为“亚岁”。这时候民俗里有一个仪式活动,即晚辈要给长辈送鞋袜,为长辈祈寿,叫“履长至”。

2.祭祀先人。在南方地区,冬至还是祭祀先人的重要时间。有一句民俗叫“冬至大如年”,就是说冬至比年还大,所以在苏州、上海、广西等地,冬至不仅是节气,还是重大的节日。

3.数九九从宋元开始,冬至九九歌诀就流传于南北各地。九九歌诀就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之后,春回大地。见诸记载最早的大约是宋人陆泳在《吴下田家志》中收录的九九歌谣。现在还在流传一首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另外一个冬至民俗是画九九消寒图第一种是染梅消寒。画一枝有八十一片花瓣的梅花,每天用胭脂染一片梅花,等染到八十一片的时候,一朵素梅就变成了红梅(也有人说变成杏花),叫“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元人杨允孚《滦京杂记》记载,“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涂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成杏花,即暖回矣。”胭脂红是美人的消寒图,而一般人大都是用墨色涂染梅花花瓣,“试看图中梅黑黑,自是门外草青青。”

第二种是涂圈消寒。把八十一个圈按九行排列,每行九个圈,从冬至日起,每天涂一个圈,涂抹的位置视天气状况而定,阴天涂圈的上半部,晴天涂下半部,刮风涂左半部,下雨涂右半部,下雪就涂在中间,用当时人的话说,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每年画下来,这就是一个天气记录图,十分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第三种是填字消寒。从冬至日起,对九个九笔画的字进行涂描,每天依笔顺描画一笔,九天成一字,九个字写完,春天就到了。清朝宫廷内曾有帝王御制《九九消寒图》,这种消寒图就是填字图,其九字为“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古代有句话叫“故天有时,人以为正”,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节气天时是一个重要节点,围绕这些节点形成了系列信仰仪式活动,人们通过仪式信仰的表达,取得了与天地的沟通,实现与社会人事、与自然的协调,从而保障了人间吉祥与幸福。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