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萧放:二十四节气与民俗(4)

三、节气时令饮食与养生保健民俗

传统时令饮食原则是:“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所谓岁气,就是节令时气。饮食要按照时令节气,不要破坏了自然带来的和气。《黄帝内经》记载:“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即按照四季阴阳二气升沉流转与五行属性,调整饮食性质、内容。

古代大学者董仲舒也曾经说:“饮食嗅味,每到一时,亦有所胜有所不胜之理,不可不察也。四时不同气,气各有所宜,其物代美,视美而养之,同时美者杂之,是其所宜也”“凡择味之大体,各因其时之所美而违天时不远矣”。四时的季节气息不同,每个季节都应该吃与时令相应的食物,才不违天时,对身体有才好。

(一)立春

立春一般来说是阳气发生的时候,所以立春饮食体现迎春、助阳的性质。

1.春盘,也叫五辛盘。因盘盛五种辛辣生菜而得名,一般盛葱、姜、蒜、韭菜、萝卜,“取迎新之义”。以五种辛辣之物,发五脏之气。

2.春饼,一种薄面饼,裹生菜食用。北方地区都有,我上次在中国台湾辅仁大学工作的时候,看到他们春天也吃春饼。

3.咬春。明代北京人无论贵贱都嚼萝卜,称为“咬春”。清代北京人新春日献辛盘,即使一般百姓,也要杀鸡割肉,做面饼,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吃水红萝卜,名为“咬春”。

(二)清明

 1.青团。清明节的饮食非常丰富,每年到清明节之后,稻香村都会卖青团。青团用清明时节生长的软曲、艾蒿等与糯米饭揉制而成,在六朝时就已出现。据《广东民俗大观》记载,广东客家有清明饭,制作方法如下:清明前夕,从野外采集各种可食用的药用植物,如艾草、鸡矢藤、清明菜(鼠曲)、荠菜、枸杞叶等,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碓舂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饭块蒸熟即可。食青团可以清热解毒,对身体很有益处。

2.乌饭。乌饭又称黑饭,江南一带民间风俗小吃,用青枫树叶(一名乌饭木)捣成汁混入米饭中制成,在清明立夏之间吃。

3.清明茶。说到清明的饮品,当然就是茶。茶叶在经过一个冬天的孕育之后,在清明采集下来,茶质非常好。带露的明前茶,是茶中的珍品。但是实际上,清明茶就是一个尝鲜的意义,真正的好茶应该再等几天,到谷雨前。雨前茶比清明茶的茶质更醇厚一些。

(三)立夏

夏天是高温潮湿的季节,为防止“疰夏”之疾,人们提前在立夏日进行饮食的预防保健。

1.七家茶。江南立夏饮“七家茶”,也称“立夏茶”。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我们的民俗特别强调集体的力量,所以在节日里,他们也会互相凑茶叶来泡,叫七家茶。又如百家饭、百家衣。据说向每一家讨个布头,缝衣服给小孩穿,这样的小孩好养活。但是没人会给你紫色的布,因为“紫”谐音“子”,不能把自己的子嗣送给你。

2.三烧五腊九时新。立夏时节,有很多新鲜的时令果实,所以杭州立夏有“三烧五腊九时新”之说,三烧为:烧饼、烧鹅、烧酒;五腊为:黄鱼、腊肉、盐蛋、海狮、清明狗;九时新为:樱桃、梅子、鲥鱼、蚕豆、苋菜、黄豆笋、玫瑰花、乌饭糕、莴苣笋。

3.立夏强身。立夏还是一个强身健体的时间,俗谚说:“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立夏吃了鸡蛋,腿脚好,身体健康。

4.立夏养颜。立夏时,为了保住自己容颜的美丽,古代有一个方法,即在立夏以李子泡酒,给女性服用,叫驻颜酒,说此酒可以养颜。

5.立夏吃冰。夏天要喝冰镇酸梅汤,古代没有冰箱,那么冰是怎么来?在北京新街口有一个胡同,叫冰窖胡同,这个胡同就是藏冰的地方。前一年腊八昆明湖冰冻以后,把昆明湖的冰切成很多大方块,用车拖到冰窖藏起来,立夏时拿出来分给大家。明代北京,朝廷打开冰窖,赐文武大臣,平民可买卖冰食。买冰人手拿两个小铜盏,敲击成声,名为“冰盏”。

(四)芒种

芒种是梅雨天,江南人在梅雨时备办水缸、瓮罐,收蓄雨水,“以供烹茶之需”,称为“梅水”。据说梅水水味经年不变,甘滑胜山泉,为嗜茶者所珍爱。

(五)夏至

1.吃百家饭。夏至是极热时节,应重视饮食养生。白居易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中云:“忆在苏州日,常诣夏至筵。棕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宋代京畿一带,夏至日要吃“百家饭”,说吃了“百家饭”就容易度过炎炎夏日。由于百家的饭难以凑齐,人们传说只要到姓柏的人家求饭就可以了。

2.夏至面。明清以来,民间夏至食品是面条,俗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据清乾隆年间成书的《帝京岁时纪胜》说,当时北京人夏至日家家都吃冷淘面,也就是过水面。这种面条是都城的美食,各省到北京游历的人都说“京师的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

3.掏井换水。夏至古代还有淘井换水的习俗,这与古代改火的制度有着同样的性质。人们认为夏至阴气上升,夏至“一阴生”,夏至以后的水是新水,换掉旧水,用夏至新水有利于身体保健。在汉代月令简牍中,多见夏至换水的记载。夏至淘井是古代良好的卫生传统。

(六)大暑

1.伏日吃肉。大暑时节是伏天,古代还有一个节日叫伏日,汉朝特别重视这个节日,朝廷在伏日会给一些官员赐肉。汉朝有个官员叫东方朔,一个暑伏之日,汉武帝给百官赐肉,东方朔和众官已到,但汉武帝迟迟未到。于是东方朔说道:“伏日万鬼行,当早归”。说罢,用剑割下一块肉,揣起来走了。这个故事里就提到了伏天吃肉的习俗。

2.卖凉冰。清代苏州民间在三伏天启出窖冰发卖。《清嘉录》载,“土人置窨冰,街坊担卖,谓之凉冰。或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

3.贴秋膘。大暑有“贴秋膘”的习俗,一般吃面条、饺子、鸡蛋等,北京俗语为“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七)立秋

1.咬秋。《诗经》曰:“七月食瓜”。在立秋这天要吃秋瓜、秋桃,以保健避疫。节气习俗是中国人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延续。其他任何民族、任何文化都没有的类似的文献记载,而中国不仅有文献记载,我们还在生活中传承。立秋吃瓜这个习俗叫“咬秋”。立春“咬春”,立秋“咬秋”,“咬”这个字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吃的程度。我们不要小看了吃,在中国古代社会,吃是很难的事情,吃饱吃好更难,我们真正吃好吃饱的历史仅有几十年。

2.吞服赤小豆,也是过去立秋节日的保健习俗。宋人《岁时广记》记载:“立秋日,以秋水吞赤小豆七粒,止赤白痢疾。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