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萧放:二十四节气与民俗(2)

二、节气时令信仰与仪式民俗

中国古人认为,二十四节气运行的内在动力是阴阳二气的流转,不同的节气时令,阴阳二气在天地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如《管子·乘马》所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之所以出现四季的变化,是阴阳二气的推移。如果按年度周期划分四季,立春、立夏所在的上半年是阳气生发上升、阴气收敛下降的阶段,立秋、立冬所在的下半年是阴气上升、阳气下降藏伏的阶段。所以有两个点很重要,即:夏至点和冬至点。

夏至是阳气高涨到极点、阴气开始发生的时刻。虽然很热,但是已经开始要发生变化了,中国人是从变化中去掌握规律的,而且我们的观念是“顺气”,不管是阴气还是阳气,只要是按照规律运行的,那就是合乎我们伦理的。因此,就是我们所有措施都要用“顺气”的方式来对应。冬至是阴气上升到极点,阳气发动的时刻,所以叫“冬至一阳生”。

《管子》中说:“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故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四时之节也。”这样一个春生、夏养、秋杀、冬藏的自然节律,被传统社会的人们当作农事活动的依据,认为春生、夏养、秋杀、冬藏是“天之道”。

由于阴阳二气分别代表温暖与寒冷的气候属性,万物的生命周期亦与节气时令相关,春生、夏养、秋杀、冬藏是“天之道”,围绕着这一天道信仰,不仅圣人要“副天之所行以为政”,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对应天道,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也要依照四季时令的阴阳特性来安排,因此形成了特定节气时令的信仰、禁忌和仪式活动。春天不能杀生,春天是生长的季节,所以春天是绝对不准砍树的,比如过去的道路不太宽敞,皇帝要坐车出行,路上的树枝会拦着车,怎么办?要把它撩开,不能砍伐,因为春天不能杀生;比如春天不能判处死刑,一直要等到秋后处斩,这是按照自然的节气时令来行政。过去传统的法律也是自然法,我们的传统节日也非常强调自然性。

(一)立春

1.迎春气。立春就是春天到了。在传统观念边,对天要有敬畏,所以春天到的时候,要举行仪式去迎气。春气不是普通人能迎的。在古代礼制中,有一个史官要预测哪一天立春,到了他推算的立春时间,天子带着三公九卿到东郊迎气。把气迎回来放在宗庙,天子颁给诸侯,诸侯颁给大夫,大夫颁给普通百姓。所以,古代统治者把自然流转的时间,通过一个仪式转换之后,变成了权力时间。迎春的时候有一套礼制,其中就包括迎春那天要穿青色的衣服,要唱《青阳》之歌,舞《云翘》之舞,祭祀青帝勾芒。

2.戴春胜。天子把气迎来之后,老百姓也要举行庆祝活动,所以老百姓就会在立春这一天装饰自己,叫戴春胜,即把彩绸布或彩纸剪成一个春燕的形状,戴到头上,表示迎春。

3.鞭春。立春阳气生,草木发新根。阳气来了,意味着我们可以春耕了。在春耕春种的过程中,有一个耕牛的使用问题,因此产生了鞭春的习俗。鞭春就是由府县的首长来鞭牛,牛是象征性的土牛或者纸扎的牛。宋朝开始便有鞭春习俗,《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北宋开封府,在立春前一天,“进春牛入禁中鞭春”。明代立春当日,府县官吏,各穿官服,礼勾芒神,用彩色的鞭子鞭打春牛三次,以示劝农之意。清代立春日,有“进春”仪式。在鞭春过程中,有一个人物很重要,叫“勾芒之神”。勾芒神是春神,春神可以作为一个符号,是春天到来的标志。除此之外,立春还有贴春牛图的习俗,把春牛图印在纸上,大家拿回家贴在墙上。

(二)春分

春分是仲春时节。到了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寒暑适中。春分在商代以前就已被确定,《尧典》中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是说这一天昼夜平分,鸟星在南天出现。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中说:“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因此,春分这一天被先民赋予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这个重要意义对今天仍然有启示价值。《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

1.校准度量衡。由于春分充分体现了天道均平的特性,因此在古代以此日为度量衡(度量标准)的校订时间,以显示人事器物标准与天道的合一。我们今天不妨将春分日作为提倡社会公平的纪念日,让春分节气在当代社会焕发光彩。2012年,朝阳文化节就举行了一场春分祭日活动。

2.求子。春分时节燕子归来,古人以为此时是求子的吉日。南朝时民间认为在燕子飞来时,迎着燕子抛两只筷子就可求得子嗣。

(三)清明

1.祭祖。清明是唯一的节气日与节日合一的时间,它既是节气日,也是节日。在古代,清明最初只是节气,清明前一天则是寒食节,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寒食与清明合并为一,清明变成了一个节气兼节日的特别时间。清明时节,祭祖、扫墓,怀念故去的先人是其重要内容。

2.踏青。清明也是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吃清明团的日子。清明戴柳,即把柳花戴到头上,柳树是春天最早发芽的植物,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力,所以扫墓踏青时一定要戴柳。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由此可见,在古代清明是个非常有趣的节日,而不仅仅是一个肃穆的日子。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我们要更强调清明里,与自然亲近的活动,将其变成一个人文与自然合一的节气或节日。这样传统节日会更有生命力。

(四)立夏

“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四季开始的,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自古受到人们的重视。夏季难过,所以在夏季开始的时候,我们要有很多预防措施。

1.迎气。周天子重视季节之首,每一节气都要举行迎气的仪式。在立夏前三天,负责天文历法的太史亲自谒见天子说:“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于是斋戒。到立夏这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南郊迎夏,回到朝廷后,依从时气,颁行赏赐。

2.称人。江浙一带立夏有“称人”的习俗,家家用大秤称人轻重。

3.住夏。旧时安徽、江苏一带,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立夏日必须回娘家,称“住夏”。有的地方女儿一直住到五月端午。据说这样有利于早生早育。

4.迎夏跑山。浙江杭州有立夏上吴山的风俗,这天店铺、作坊都放假,各色艺人、雇工,三教九流纷纷上吴山游玩。现在有“半山立夏”迎夏跑山、祈求蚕业丰收活动。跑山是传统节气在今天的一个新变化,它把传统的活动与体育健身结合起来,已经进行了若干年。

(五)夏至

1.祭地。在古代阴阳五行观念中,夏至是阴气发生的时节,主张“顺气”的古人在这天要举行相应的扶阴助气仪式。因此,在夏至这天要祭地。

2.封门。中国人有个观念,在阴阳二气变化的关口,通常会对人的身体有伤害,这时候我们的许多民俗是用以保障顺利渡过阴阳二气变化的过程。所以古时夏至有一个习俗——封门,即用桃板把门封起来,防备不利于人身体的气息进来。因为古人认为桃木是可以辟邪的东西。

3.吃粽子。在南北朝时期,夏至还有吃粽子的习俗。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夏至节日,食粽。”可见粽子是夏至节气的象征物。端午节靠近夏至,人们后来把吃粽子移到了端午。作为一个节气的象征物,粽子是阴阳包裹的象征,外边叶子一般用箬叶或芦苇叶,那是属于阳性的东西。那么,夏至粽子里边包裹的是什么呢?周处《风土记》里面讲,里面包的是乌龟肉和鸭肉,这些都是阴性的东西。阳性的外壳包着阴性的东西,这时候我们用手剥开它,把里面的阴气释放出来,让气顺利地流转,这是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