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吴文涛:古都北京的水脉与文脉(2)

P5

我们再看看北魏时期的情况。根据《水经注》复原的河道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永定河是从蓟城(战国时期燕国所在地,即北京地区)的南北分流而过。潮白河水系也是和北运河连在一起的。

通过这四幅图,可以得知北京市城区和周边水系古今对比的情况。那中间发生了什么?

历史上北京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曾经的水乡培育北京城成长、壮大,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河多。刚才图上的是几条主要河流,在北魏的《水经注》中记载的河流有200多条。当时北京在山涧河谷水网密布,沼泽、草甸等资源非常丰富。

第二,湖多泉多。元明清时期文献中记录着很多北京地区的湖泊湿地,如:丹棱沜(今海淀区大部分地区)、“下马飞放泊”(今南苑地区)、金盏儿淀、顺义区东北部的母猪泊、昌平西部的一亩泉、玉斗潭、延庆县的养鹅池、通州的延芳淀。

成群的泉眼也是随处可见,除了金代已经声名显赫的玉泉山外,还有《大明一统志》当中记载的百泉溪(位于今丰台一带):“平地有泉十余穴,汇而成溪,东南流入柳村河”,也就是现在凉水河的上源地区。其所在的地名又叫“水头庄”(今丽泽桥一带),当时也是湿地成群的一片地。这里还有些故事,比如:元代有个和尚想做好事,他觉得城南总是积水成洼、道路泥泞不好走,所以年复一年不停地抬土、填水洼、铺路,但是做了好几年都没有成。当时还有一首《南城俚歌》赞颂这个和尚。《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海淀巴沟一带的万泉庄在清朝乾隆时期还有28处泉眼,直到80年代以后才逐渐消失。还有“三山五园”(万寿山、香山、玉泉山和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以前都是湿地和园林。

第三,北京早年的河流有航运之利。1971年在内蒙的和林格尔县发现一座东汉墓,墓中有一幅壁画,壁画中墓主人率众多车骑浩浩荡荡行进在桥上,那个桥题的是“居庸关”三个字。而桥下流水汤汤、碧波翻涌,有轻舟相随。居庸关桥下是关沟,而画中显示关沟的水量在东汉是可以通船的,这反映了当时的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后汉书》记载,建武十三年上谷郡太守王霸上书朝廷,说要守好边关,同时要跟匈奴和好,为了给边关供应粮食,保证后方稳,可以从温水漕运送粮食过来。温水是什么水?这个问题很多学者也有争议,有的说“温”字是“湿”字的转恶,恶就是写错了,“湿”就是灅水,即永定河;也有的说温水就是温榆河。不管是温榆河还是永定河,都说明了北京旁边的这两条河在东汉时期是可以行船的。隋朝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中,最北的一段永济渠也是沿着潞河(今北运河)、桑干河的北脉(今永定河),分别流经蓟城(战国时期燕国所在地,即指北京地区)的南北。《新唐书》中也有记载,一个驻守幽州的运粮官,“作漕舻转粮自桑乾水(现永定河)抵卢思台,行八百里”,因冬天河水结冰贻误了战机,因此被罢官。这些文献记载的事实都反映在古代时,北京周边的河道具有航运功能。另据考古发现,在清泉河(今凉水河)附近有唐末到五代时期的木船,以及大量的辽金时期的瓷器、瓦片、碎片等,这些发现也是一个佐证。

第四,地下水丰富。一直到清末、民国时期,北京城用水还主要依赖水井。在自来水没有大量推广之前,我们几乎都是以水井作为生活据点。有时候一条胡同的来源也是跟水井有关。《日下旧闻考》中记载,安定门外、德胜门外、广渠门外以及昌平的沙河镇北,都有很出名的“满井”。满井是什么意思?就是自溢井、自流井,水从地下自动冒出来,怎么舀也舀不干,这是当时北京地区地下水非常丰富的有力证明。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丰富的水源和良好的水环境,北京城才由一个聚落逐步发展起来。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