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定河对都城的影响
辽金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在北京地区设立都城,辽、金都是以蓟城为基础扩建而成的。蓟城由原来的军事重镇,变成了中国的文化政治中心。城市地位上升、功能增加、规模扩大、经济活跃、人口倍增使原本莲花池水系的供给跟不上城市发展。所以金朝人开始把离宫别苑修到白莲潭(现什刹海一带)以及玉泉山附近。而到了元朝,索性就把城址北迁,将城市中心移到了以高梁河水系和什刹海流域为主的区域。
我们来看一下金元时期都城的变化。金中都以现在广安门外一带为中心,它依靠的是莲花池的水系。洗马沟的水引进来,形成它的宫城。
元大都以现在积水潭、什刹海,包括原德胜门外的太平湖一带为中心。当时没有南海,只有中海和北海。
(二)永定河河道的变化
永定河主河道逐渐由北向南迁徙。商代以前,永定河出山后是经现在的八宝山向西北,过现在的昆明湖入清河,从现在的北运河出海。
西周时期,永定河主流从八宝山的北边,南摆到现在的紫竹院,经过积水潭,沿坝河方向流入北运河。
春秋到两汉期间,永定河从积水潭向南,经北海、中海,斜穿内城,经现在的龙潭湖、萧太后河一线,从凉水河注入北运河。
东汉末年到隋朝期间,永定河渐渐地移到了北京城的城南,由石景山南下到卢沟桥附近,再向东经马家堡、南苑一线,东南流经凉水河入北运河。
唐代以后,卢沟桥以下的永定河分为两支:北支仍走马家堡、南苑这一线;南支开始沿现在的凤河方向,向东南摆动。
元明以后,永定河北支逐渐没有了;西摆南迁,曾经摆到小清河、白沟河一线;南支渐渐成为主流,尤其元明以来,出于对永定河洪水的防御,人们开始不断修筑和加固从石景山到卢沟桥这段的东堤。人为的干扰使永定河出山后很难再向东和东北流,开始由卢沟桥以下向东南流,甚至直接更往西南流,流经固安、大兴一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