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吴文涛:古都北京的水脉与文脉(9)

明代在城市水系的微循环上下足了文章,做了很多改进。比如,在修建了外城后,还修建了三里河。三里河其实也是永定河故道的一部分,明代把它重新疏通,作为南城地区的主要排水河道。明代的水利布局构成了九桥、九闸的内城护城河系统,同时,明代还新增了外城城壕体系,但是它在解决城市水源的问题上始终没能延续元代的辉煌。明代以后,“一池”的水面也有增缩,“三山”的具体指代也发生变化,但是“一池三山”的核心格局并没有变化。正因如此,它给今天的北京留下了一个宏伟严整、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和波光柳影、碧水蓝天的“三海”交相辉映的美景。

清代对于北京城市水系的主要功劳是对西郊水系的整治。昆明湖、“三山五园”的修建不仅是为了皇帝享乐,更是水库的重要构成部分。明代以后,很多王公贵族开始在西郊一带兴建私人园林,所以万泉庄、六郎庄和颐和园等玉泉山一带的泉水,大部分被王公贵族引入了自己的私家园林。到了清朝,水源的紧缺成了严重问题。乾隆年间为了解决济漕用水和西郊园林用水的矛盾,大力开浚瓮山南麓的瓮山泊,把瓮山泊东堤改西堤,原来的东堤进一步扩大;玉泉山、西山和香山一带的水脉,都通过大石槽架桥引水注入到昆明湖;昆明湖到玉泉山之间,又开辟高水湖、养水湖,把这些水按照梯级,一级一级地存下来。这次对昆明湖的治理,不仅给北京城的西边留下了水利枢纽,更为北京城留下了一座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当时称为“清漪园”,光绪年间改为“颐和园”,是给慈禧养老的地方)。这番整理水脉,也满足了统治者对文脉的需求,设计师特地在昆明湖中点缀了三座岛屿,就是我们现在去颐和园可以看到的“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用以象征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乾隆非常喜爱清漪园和昆明湖,他曾非常得意地说:“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P25

图中的这些点,都是原来的古河道。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园林基本上都是在清河河道一带。这些河道中,永定河的水不再补充,但是西山的泉脉不断地注入,形成了很多园林。清朝北京水系以玉泉山为源头,乾隆做的就是把玉泉山和西山脚下点点滴滴的水,全部收集起来,通过以金代开挖的南长河河道,连接高梁河,串接积水潭、什刹海以及北海、中海、南海,再灌注三层护城河系统以及内外金水河,最后通过通惠河流入城外。由此,以明代九桥九闸的内河、护城河体系统和新增的外城城壕体系为基础的城市水系格局,完成了从源头到尾闾的疏通、串连,其作用流布至今。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城区的水系格局,就是由明代开始奠基,然后由清朝乾隆修整以后定型。它与紫禁城“凸”字型的城市空间动静呼应,相得益彰,给方正、严谨、沉稳的北京城带来了隽秀、灵动、飘逸的气质,给大气、厚重的北京文化带来了自然、清新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清朝以后,玉泉水系也被称为北京城的“文化之源”。

讲一个小故事,1928年,北平(北京的旧称)特别市政府着令工务局局长华南圭主持京西水源的疏浚和整理工作。华南圭在清华大学作了一个名为《何者为北平文化之灾》的演讲。他把北平的缺水,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认为缺水实乃北平的“文化之灾”,至于水源对塑造城市景观的关键作用,华南圭强调:“地方风景,山与水并重;无山无水固不可,有山无水亦不可。名胜如浙江之西湖,山东之趵突泉,孰非因水而著名者?”“北平城内,苟无三海”(如果北京城内没有三海),“则干枯之故宫,毫无佳趣”;“城外苟无昆明湖”(如果城郊没有昆明湖), “则干枯之颐和园,亦无佳趣”;“而三海昆明之水,皆来自玉泉,则玉泉实为北京胜景之源矣”。华南圭的这篇演讲的结论就是:“玉泉消竭,则北平文化灭绝,此为必然之结果。”这是第一次有人明确地提出玉泉水系对于京城文化塑造的重要意义。

除了城市核心区域的功能和布局围绕水系展开,历代政治中心的拓展和延伸也是随着水系而走。自从清朝修了修水库,产生了“三山五园”以后,“三山五园”一带也成了清朝政治的一块飞地。那些官宦、文人墨客、权贵都纷纷向三山五园周边聚集,他们为了上朝方便、为了政治活动和应酬方便,纷纷在那里购置宅院。所以,金代在西郊和东北郊修筑了离苑别墅;元代在南海的下马飞放泊修筑;辽代在通州有延芳淀。这些王朝都纷纷围绕大片的水域修建他们的行宫、政治副中心,由此而形成了文化副中心。这是王朝中心及其功能随着河湖水系远程布局,而交相呼应的结果,是水脉与文脉之间相辅相成关系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文脉随着水脉走,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跟着水源的开拓走的。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