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熊李力:全球抗疫彰显中国精神(4)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际观发展演变的原因

70多年来,中国国际观发展演变的驱动力是什么?在全球抗疫中彰显的中国精神,其背后演变的基本动力是什么?我总结有以下三点。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时代是不断变化、不断向前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为什么要在全球抗疫当中体现出一种大国责任、大国担当?这是客观时代发展所促成的,即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当今时代,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今天的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今天世界各国无论是经济往来还是社会交流,越来越密切,也就是说,这种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的相互依存是一种客观形势。

国内经济循环对于一个国家非常重要,世界经济循环同样重要。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双循环”。就像中国人引以为傲的5G时代的排头兵华为,其成就背后也离不开国际合作,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为其创造的巨大机遇。

(二)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观、执政理念中本身就包含了一种国际主义的基本理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工人没有祖国”,这就是指作为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必须有一种国际主义视角,不能够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所束缚,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是一个大家庭。在《共产党宣言》的扉页上写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我们面对共同的敌人,即资产阶级、剥削阶级;另一方面讲的是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有相通性。这一点早在170年前《共产党宣言》的时代就已经作出了阐释。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我们党的代表大会会议开幕时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而在会议闭幕时奏的则是《国际歌》。《国际歌》本身强调的就是阶级命运共同体,即不同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所以,中国的国际观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观、使命担当有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很大程度上有跨越国界的一部分内涵。

(三)国际国内的客观条件

首先我们讲国内的客观条件。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国内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中国确实有能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且在此次全球抗疫中,我们做出了中国应有的贡献,承担了中国应有的担当。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目前我们的基础设施、基本物质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比如,在武汉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在短期内聚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向武汉投放,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国家实力和国家力量。又比如核酸检测,涉及检测的范围非常广,检测也好,病情的诊疗也好,其背后有技术的支持,也有国家财力的支撑。可以说,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充足的物质基础准备,或者说物质基础相当雄厚。尽管当前我们的经济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和冲击,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的疫情防控能够像目前这样稳步推进下去,我们经济基础、物质能力总体不断升级、不断发展的大趋势很难发生逆转。

接下来我们再讲国际的客观条件。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三分之二以上国家重要的贸易伙伴,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牵动着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抗疫方面,一方面,中国不仅提供了人员、资金、技术的援助;另一方面,中国能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好,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也就是说,无论是从中国自身的体量,还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社会联系、经济往来来讲,我们都要有一种以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基础的国际观。此次全球抗疫中彰显的中国精神,其背后的我国国际观的发展演变及其发展演变的原因,我们一定不能忽视。目前全球抗疫远远没有结束,未来可能还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那么,在未来的全球抗疫当中,中国精神又将如何体现?我们不仅要看过去,还要看未来,看未来则我们需要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深层次、系统的剖析和梳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