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洪向华:深入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3)

(五)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1.改进人才的培养支持机制。重视人才培养对于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导向,建立高效的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统筹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改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改进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支持方式。更大力度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完善支持政策、创新支持方式。构建科学、技术、工程专家协同创新的机制。建立统一的人才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各类科研、基地、计划相衔接,按照精简、合并、取消、下放要求,深入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

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的支持力度。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人才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面向需求的应用研发。

完善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改革完善科研项目招投标制度,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提高科研项目立项、评审、验收、科学化水平。

进一步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探索实行充分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下放科研项目部分经费预算调整审批权,推行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经费审计方式。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探索实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后期资助和事后奖励制。

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拓宽培养渠道。建立有利于企业家参与创新决策、凝聚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资源的新机制。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进一步营造尊重、关怀、宽容、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文化环境。合理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选聘比例,畅通各类企业人才流动渠道。研究制定在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指导意见。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长期激励措施。

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试点,研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办法,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健全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机制。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大教育、科技和其他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中设立青年专项。改革博士后制度,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有条件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拓宽国际视野,吸引国外优秀青年人才来华从事博士后研究。

 2.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人才评价是人才开发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对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职业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人才分类评价要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体系,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坚持共同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分类建立涵盖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等要素,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

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际贡献来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加强对人才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从业操守等评价考核,倡导诚实守信,强化社会责任、抵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从严治理弄虚作假和学术不端的行为,完善人才评价的诚信体系,建立守信守诺,失信行为记录和惩戒制度。探索建立基于道德操守和诚信情况的评价退出机制。

科学设置评价标准。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职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合理设置和使用论文、专著、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评价,鼓励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作出贡献、追求卓越。

创新多元评价方式。按照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加强国际同行评价。

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评价重在同行认可和社会效益。丰富评价手段,科学灵活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不同方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改革科技人才的评价制度,围绕建设创新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的评价体系。对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对主要从事应用和技术开发的人才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等。对从事社会公益研究、科技管理服务和实验技术的人才,重在评价考核工作绩效,引导其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支持能力。

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经费数量等与科技人才评价直接挂钩的做法,建立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

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适应科技协同创新和跨学科、跨领域发展等特点,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评价办法,实行以合作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重点的总体性评价。对创新团队负责人以把握研究发展方向、学术造诣水平、组织协调和团队建设等为评价重点。尊重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杜绝无实质贡献的虚假挂名。

优化公平公正的评价环境。加强人才评价法治建设,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提高评价质量和公信力,来维护人才合法权益。严格规范评价程序,建立健全申报、审核、公示、反馈、申诉、巡查、举报、回溯等制度。加强评价专家数据库建设和资源共享,建立随机、回避、轮换的专家遴选机制,优化专家来源和结构,强化业内代表性。

建立评价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实施退出和问责机制。强化人才评价综合治理,依法清理规范各类人才评价活动和发证、收费等事项。加强考试环境治理,落实考试安全主体责任。加强人才评价文化建设,提倡开展平等包容的学术批评、学术争论,保障不同学术观点的充分讨论,营造求真务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评价氛围和环境。

3.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人才健康成长的核心在于顺畅流动。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因此,必须要解放思想,对现有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破除人才流动障碍。目前,我国人才流动还存在许多体制机制问题。其突出表现为“单位人”现象。“单位人”就是依附在人身上的社会属性,包括社会地位、身份、工资福利、职务职级、户籍、档案编制等手段,把个人晋升评价和单位绑在一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当然这具有一些典型的计划经济色彩,它与人才流动是相悖离的。这种管理方式的严重弊端突出表现为削弱了人才的竞争性和创造性,阻碍了人尽其才和个性发展,窒息了人才活力与创新。

比如,我们要研究和制定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一线流动,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保障水平,使他们在政治上受到重视、社会上受到尊重、经济上得到实惠。重大人才工程项目适当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县以下单位招录人才,可适当放宽条件、降低门槛。鼓励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设立人才开发基金。完善东、中部地区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开发机制。

4.强化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加强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建立创新人才维权援助机制,建立人才引进使用中的知识产权鉴定机制。防控知识产权风险,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收益管理自主权。除事关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允许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市场上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转化转让。完善科研人员的收入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研究制定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股权期权激励政策,对不适宜实行股权期权激励的采取其他激励措施。探索高校、科研院所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才获得现金与股权激励管理的办法。

支持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研究制定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政策措施。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在科技型企业兼职并按规定获得报酬。允许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兼职。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集聚。重视吸收民营企业育才引才用才经验做法。总结推广各类创新创业孵化模式,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5.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方式。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千人计划”),敞开大门,不拘一格,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对国家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支持地方、部门和用人单位设立引才项目,加强动态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引进。扩大来华留学规模,优化外国留学生结构,提高政府奖学金资助标准,出台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在华工作的相关政策。

开展科研公关研究制定外籍科学家领衔中国科技项目的办法。完善中国相应的人才配套政策。解决引进人才任职、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对外国人才来华签证放宽条件、简化程序、落实相关待遇。整合人才引进服务资源、优化机构与职能配置。扩大人才对外交流,鼓励支持人才更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完善相关管理办法,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海外建立办学机构、研发机构,吸引使用当地的优秀人才。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机制,创立国际人才合作机制。组织促进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优秀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来工作。

(六)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不难发现,“三不一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们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的胜利的成功经验。部署反腐败斗争,我们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起部署,一起安排,同时进行,同时发力。在不敢腐方面,对腐败现象坚持零容忍,露头就打。不管领导干部职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存在腐败行为,我们就毫不手软,严惩不贷。对于腐败现象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形成了震慑,不敢腐效应日益凸显。

当前,全国有2.7万名党员干部主动交代了违纪问题,包括一些中管干部在内的5千多名干部主动投案。在不敢腐方面,我们加强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扎紧了制度的笼子,强化了监管体系。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期间,我们修订颁布了90余部党内法规,使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协调衔接,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这些党内法规对干部的权力起到了约束,对不能腐起到了保障。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精神上腐化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所以在不想腐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全党尤其是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切实加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政德教育、初心和使命教育,不断筑牢党员干部的信仰之基,从思想根源深处,杜绝想腐的念头。

民意是最好的标尺,数字是最客观的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三不一体”的部署全面从严治党,直接提升了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满意率。国家统计局民意调查数据显示,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从2012年的75%上升至2017年的93.9%。国家统计局2019年11月进行的民情民意电话调查显示,97.3%的受调查对象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好转表示满意,86.1%对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情况表示满意。数字是冰冷的,又是温情的。这些数字充分表明党中央按照“三不一体”的部署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顺党心、合民意,高度凝聚起党心民心。

新时代全面实施“三不一体”全面从严治党方略必须把握“三不”的规律,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把“三不一体”引向深入。一要正确把握“三不”规律。“三不”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三个阶段的划分,也不是三个环节的割裂。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重拳出击腐败现象,使领导干部不敢腐。建章立制加强监督,规范和约束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领导干部不能腐。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警示教育,使领导干部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解决共同的问题,完成共同的目标。这三种方式如果各自单独使用,治理腐败的效能就会递减,只有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种方式同时使用,同向发力才能整合功能,发挥惩治腐败的综合威力。不能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当成反腐败斗争的三个不同阶段,而要在整个反腐败过程中一体推进。

二要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要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对于腐败案件,有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让反腐利剑高悬,形成长期震慑,让不敢腐变成长期的不敢,而不是短期的不敢,坚决消弭侥幸心态。要不断强化党内法规建设,做到纪法有效衔接。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制度,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态度监督、巡视巡查监督,统筹衔接健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发挥审计监督,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进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推动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坚决斩断“围猎”和敢于被“围猎”的利益链,坚决破除权钱交易的关系网,铲除领导干部被“围猎”腐败的污染源,形成有效管用的体制机制,扎牢不能腐的笼子。

深化标本兼治、聚焦短板弱项,推动审批监管、执法司法、工程建设、资源开发、金融信贷、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财政支出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推进反腐败国家立场,通过制度建设和各类制度的有效执行把不能腐真正落到实处。

要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突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的问题。加强党规党纪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强化廉政教育,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引导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要通过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真正把因为不敢而产生的不想变成自觉的不想。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