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经济热点分析(3)

摘要:美国作为大型、新型、高端、现代的经济体,恐怕与现在处在传统经济体中的我们所能理解到、看到、琢磨到的是很不一样的。我国舆论认为,美国财政部、美联储的救市是在救助经济,但美国人的用词是“提振产业、改革产业的救助方案”,是完全不同的理解。实际上,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优、最强的经济体,但美国永远告诉全世界自己的不足和问题,这是它的文化。我们的调控重点依然集中在规模和速度上,忽略结构性和质量型调整,这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桎梏。

第一,结构问题错配规模。此轮中国经济周期侧重点在于经济结构出现较大的问题,经济规模和数量堆积已经引起中国宏观调控的高度关注,但是面对金融风暴的冲击,我们的调控重点和焦点依然集中在规模和速度上,忽略结构性和质量型的调整,未来将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桎梏,从长期来看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原来我们担心规模太大、速度太快,要用一个质量型经济来面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但我们提出的四万亿等政策还是在继续推规模。中国目前的状况是结构出了很大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内需的根基不牢固。内需的根基不牢固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原因。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推出了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潮流,而西方推出的经济全球化是建立在西方内需非常牢固的基础上的,当时我们正在设置、打实自身内需根基,那个时侯我们随着潮流走向了外向型,而我们的内需根基并不牢固。所以,我们应该在内需的根基上采取一些对策,不能简单从出口、投资和消费这三架马车来评估中国的GDP,而应该从产业行业的链条匹配上去评估中国的内需根基,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第二,汇率问题错配利率。我认为,中国的金融层面是汇率出了很大的问题,而不只在于利率。反观美元货币政策的组合是汇率手段和利率手段搭配运用,并反映的是美国自我的需求。所以,在汇率和利率问题上,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中国应该学会有自己汇率价格水平的需求。什么是自己的价格水平需求?有的人认为人民币还应该快速升值,但通过这场金融风暴,我们企业、行业除了外部的因素和自身的资质以外,汇率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出口大型国有企业认为,他们的生死线在人民币汇率六块五,由此看来,人民币单边快速升值,对企业竞争力是有一定影响的。在汇率问题的把握上,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的人民币汇率不仅仅改变了一个价格,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一种制度,我们应该加强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而在利率水平的运用上,我们没有抓住最核心的东西。利率水平最核心的是利率市场化、利率自由化。

第三,农业问题错配工业。如果说出口、投资、消费三架马车出了问题,那么是与内需的根基有很大关系的。我们的工业是一个长的粗的轨道,农业是一个短的细的轨道,服务业是一个扭曲的轨道。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工农齐头并进才能创出高效的服务业。最新数据表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十年。工业和农业不协调,是内需不牢固最重要的原因。既然中国是农业大国,我们的改革重点、战略规划就应该放在农业上,而农业的改革不能只靠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制度手段和切实的推进。我个人认为,不能把农村推向城市,而应该把农村变为城市。农民工是把农民推向了城市,而我们需要把农民放在农业板块上来提升他的价值、提升他的收入、提升他的就业。所以,我觉得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中,工农匹配是最弱的项目。企业家和投资者不能把眼光完全集中到工业板块上,不能完全集中到国际化的板块上,薄弱环节的规划和长远收益可能恰恰是我们的未来希望和收入。外资银行已经看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潜力,农村银行已经出现了。为什么外资先于中资银行走向了农村?因为它们知道中国结构和未来发展的动力。所以,中国金融问题有许多需要考量国情的地方。

第四,制度问题错配产品。现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不规范已经约束了产品的效果和功能。大家可以去想,我们在股票低迷时推出融资融券,大家一片欢呼,现在想一想,融资融券在做什么?融资融券的功能发挥得如何?不是有了钱就懂金融、就会做金融的,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充分的战略规划才会做强、做好金融。举例说明,在股票从四千点向六千点快速上扬时,我们投资者的心态是什么?最害怕的是政策入市,只要政策一出台,股价降下来,就责难、谩骂政策的出台,印花税是最明显的例子。当股市从六千点掉到了一千六百点时,全国人民期待的是什么?就是政策入市。这就是我们投资者的心态。我们的A股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有很多产品,都是从西方市场学过来的,但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风险规避和利益收获,而且我们还在不断推产品,却忽略了制度,所以面对中国金融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从制度建设的根本做起,加强市场规范,有效、合理和充分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单一产品、短期对策和单一手段,包括现在的人民币国际结算,我在很多论坛上呼吁,人民币国际结算对中国的出口企业是一个新招数,但从这个招数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教育、普及和提高。我们推出人民币结算是我们的一个愿望,同时也要考虑一个外部接受的程度,不能只给出一个方案就放在那儿了,我们要踏踏实实地进行金融普及和教育,我们要对公众、企业进行培训、进行辅导、进行知识的提升。

第五,小企业问题错配大企业。小企业是一个生死的问题,大企业是一个规模的问题。目前国内经济发展中相当紧迫的是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而中国政策对应的实效依然倾注于对大企业的关注。最近数字表明,美国对小企业的资助使小企业的盈利上升了20%作为一个大型、优质、前瞻性的经济体,美国很清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匹配。

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充分了解国情是企业突破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只有了解国情,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战略规划、有益的产品,对长远发展是比较有利的。我们不仅仅要学会总结成绩、优点和进步,中国更需要的是总结教训、不足和缺失。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的总结是为了未来三十年走得更好、更稳、更强。在当前的金融风暴中,对中国国情了解的充分性、透彻性和有效性对于每一位投资者、管理者和经营者都显得十分紧迫。

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焦点关注与背景

我个人对G20会议的评估是,一个妥协性的会议,一个折衷性的会议。因为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作为西方的四大经济体,他们的观点对立和矛盾非常大,最终采取了妥协的办法。其中最重要的角色是英国人,英国扮演了跨在美国一派和欧洲一派之间的独特角色。在G20会议上,大家对美国的霸权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美国人前所未有地放下了姿态。美国表现低姿态,第一是基于国际形势,大家对美国霸权的抗议。第二,与美国当前自身的状况结合在一起。因为美国目前还没有完全摆脱风险,还有很大的压力,需要别人的理解、容忍和同情。第三,与奥巴马个人的风格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超主权货币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有效的?我想是合理的,但短期不见得有效。现在有没有超主权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中已经有了,就是SDR,但SDR是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分配。如果现在要把它变成全世界的一个主权货币,就涉及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分配问题:如果还是按照惯例分配,美国仍然占大头;如果不按照惯例分配,那按照什么标准分配,这都是问题。从G20会议折射出大家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想法,不过我认为时机不到,条件不成熟。大家对G20期望值很高,实际上冷静一想,没有必要如此兴奋,别忘了20国集团没有超脱七国峰会,那七个发达国家不会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G20占世界经济85%,而七国就占了70%,剩下13个国家仅占15%,这样就不难看出,谁在决定、主宰着世界。所以,从现实的角度讲,超主权货币在短期的舆论上是对的,但在长期的抗衡上,我们要更充分地做好思想准备、物质准备。

第二个焦点是美元汇率。大家对美元汇率比较担忧,认为美元汇率不可持续,美元的霸权早晚要消失。这个言论是对的,但请问时间点在哪儿?三年五年美元不可替代,十年二十年美元难以替代,三十年美元会自我替代。如何自我替代?替代什么?我前面讲了,如果美元不行了,美国想到最极端的办法很有可能用黄金替代、用石油替代。现在黄金和石油持有最多的国家、话语权最多的国家还是美国,所以美国的战略是长远的、综合的和有效的。

第三个焦点是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看法过于偏颇,用人民币价格代替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全部。国际化第一要素是被别人接受。现在人民币国际化结算出现后,反应最大的是韩国,因为它的模式跟中国模式很接近,如果把人民币作为结算方式交给了它,那么它的竞争力、企业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在这一轮金融风暴中,韩国受到的冲击在东南亚国家中是最大的。第二要素,货币的保值功能。保值在于能不能把握住汇率?现在中国有明显优势存在,人民币可以控制风险,如果我们是逆境,人民币在贬值,别人接受不接受你?未来的汇率稳定、货币风险控制等都是很大的问题。第三,货币是在对冲风险。能不能有效对冲风险?我们没有经过这样的考验,而现在我们还是一个本币的形式。所以,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看,我们短期的认知太偏颇了,而这种短期的认知会忽略我们扎扎实实和实实在在的产品推进,沾沾自喜于人民币国际化,而忽略了人民币的基础建设和有效手段的推进,这样对中国的长远发展应该是非常不利的。我们不应该把人民币的国际化偏颇地认定为一个价值的影响、优势的影响、强势的影响,而忽略了它的系统工程和它的战略工程。所以,透过人民币国际化,我觉得折射出中国金融需要的认知是综合的、全面的、科学的和有依据的。

第四个焦点是外汇储备。我们的外汇储备在变化,只要美元一变,大家的敏感度就上来了。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不是够用?按照传统标准,一个国家可以应付三到四个月的进口和外债,就可以作为外汇储备充足性的证明。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应该是六千亿美元左右,但他们忘记了一点,国际金融的规模和风险在不断扩大、上升。对中国而言,1.95万亿的外汇储备量是很大,但国际外汇市场一天的交易量是五万亿美元。我们评估外汇储备不仅仅要注重它的规模,更重要的是注重效率。怎么发挥1.95万亿外汇储备的效率,怎么让外汇储备对国民经济、对百姓收入、对社会保障产生实实在在的功能,这是大家最关心的。决不能让大家辛辛苦苦挣的钱任凭美元的贬值、升值来摆布。

在货币功能和货币价格及价值的角度上看,有很多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层面。一是阶段上的差异。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发达国家是从挣钱、玩钱到玩别人钱的过程,而中国则是刚刚开始从挣钱走向玩钱。所以我们的企业不仅要学会创造价值、创造财富,还要学会保护财富和增加财富,而这个过程就是金融的过程,是通过金融手段来达到财富堆积和财富增长目的的。现阶段的中国,这个问题已经非常紧迫。金融层面的提升和金融专业技术水平的教育普及,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二是观念上的差别。发达国家是面对问题,而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看到自己的成就,所以中国不仅仅要会说中国世界经济第三,更要学会说中国人均GDP世界第128,中国的商业环境排名世界第83。这样进行比较的话,就不会只看到我们的量,而看不到我们的质和发展空间跟西方国家的差异,中国就会有很大的发展动力。三是市场的差异。从经济和金融的角度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明显存在的。第一,发达国家是需求经济,发展中国家是供给经济。需求经济和供给经济之间存在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是一个必然过程,不能简单地用贸易顺差来认定人民币升值,而且中国的贸易顺差不代表贸易利润。中国的贸易利润中,有65%在外资在华企业手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贸易层面、投资层面的缺失非常明显。比如中国生产一部ipod手机,这个手机在中国生产,但在中国不能买到,这个手机价格是290美元,中国实际得到的收入只有7.2美元,而剩下的280多美元是美国人挣的、是日本人挣的、是韩国人挣的。第二,发达国家是投资经济,发展中国家是消费经济。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是看通货膨胀,而是看股市的回报率。美国是个投资型社会,道琼斯指数上涨,消费者信心指数上扬;道琼斯指数下跌,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这就是美国的经济模式。而中国可能更多的消费者信心指数通过物价来反映。第三,西方发达国家是质量经济,发展中国家是数量经济。质量经济和数量经济的表现形式不一样,美国GDP只有1%-2%的增长,而GDP总量达到14万亿美元;中国的经济增长水平8%也好,11%也好,GDP总量4万亿美元。从这个角度看来,二者面对风暴的承受力和结果是不一样的。从2006年到现在,美国的经济增长指标从3%变成了1%,美国的GDP总量从12万亿美元,变成13万亿美元,又变成14万亿美元,这就是美国的经济增长。第四,发达国家是主导经济,发展中国家是模仿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在乘电梯的阶段,发展中国家在爬楼梯的阶段,爬楼梯和乘电梯的收益、风险是不一样的。通过这么多的比较,我们中国应该做的又是什么?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