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铲代枪:14万华工奔赴一战(13)

以铲代枪:14万华工奔赴一战(13)

这场风波之后,英国人改变了许多。英国人嫌13数字不吉利,将13营改为64营。此后,英国人虽在背后查幕后策划者,始终没有得逞。这件事对其他几个营的影响极大,他们的类似问题也得到相应解决。

法国与英国比,在对华工态度和管理上明显不同。法国管理下的华工待遇较好,工资较高,行动比较自由。英国当局对此供认不讳。英国将军福德在其一份秘密报告中写道,英法两国在管理华工上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最突出的差异在于英国不准中国苦力进入各种咖啡馆,但法国则没有此限制。”英国军方甚至抱怨法国人对华工态度太友好和善,并因此给英国带来“严格管理华工的巨大困难”。一些不满英国粗暴管理的华工有时私自跑到法国华工营。英国当时有一份文件这样写道:

(华工)54857号自1919年3月到同年5月(未经允许)跑到法方9号华营。苦力68211号在失踪6个多月期间,曾在好几个法国华工营待过。149号华工营的两个苦力不久前因逃跑而被捕。他们供认曾在里特附近的法国华工营生活一阵。

据张邦先回忆,华工在卡勒城中一家杂货店发现一个中国女子。

她是北京海淀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她才18岁,被一个法国军官掳走带回法国。1919年华工看见她时,她不到40岁,有2个儿子当兵,3个女儿在身边,都会说北京话。丈夫死去5年。死前夫妇感情很好,丈夫教她法文、算学和地理,所以她能看法文报纸,也喜欢谈世界大事。

她们母女4人见了华工很亲热,总是用酒和咖啡招待(口粮有限),不断打听中国的情况。听说有位清华学生,便几次带口信请张邦先去家里。张邦先去她家后,她对海淀的情况问得非常详细,连树木、坟堡等都问及。之后还破例留客人吃了晚餐,并恳切提出经常过来谈谈。后来她告诉张邦先说,法国人对她很尊重,但一提到中国人,就显得不够尊重。每谈此话题时,她总说:“这是祖国太乱太弱之故。”一次,她告诉张邦先说,她在报纸上看见法国总理克莱孟梭在巴黎和会上说“中国不过是一个地理名词”,她很伤心。

1920年春,华工们回国前,许多人到她那里辞行。有人问她想不想回中国?她回答说:“做梦也在想!不过国内现在的情形,倒使我迟疑起来。祖国太乱了,人民太苦了,简直是一个公共的殖民地。以后再看吧!”临别时,她满眶含泪地拉着华工的手说:“我多么盼望祖国统一、独立和富强啊!”

1920年3月,64营离开卡勒到勒哈屋乘船,经苏伊士运河和新加坡回到青岛。在青岛分手后,张邦先同“辫子”先生通信多次。直奉战争之后,张邦先2次去信都无回音,想来“辫子”先生可能已死于内战。

一战期间,英法在其控制区内,包括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招募劳工15万人。同时,同属协约国的俄国也在华北招募约5万人。其中,由威海卫出发英国招募的华工54000多人。前期路线走香港、新加坡、印度、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直达法国马赛港,再乘火车到里昂。1921年2月1日,德国开始的无限制潜艇战,对海面来往船只一律打击,当年2月,法国“阿多斯”轮船,在地中海被德击沉,500多名华工丧生。此后,华工赴欧洲不得不绕道而行,经日本海走太平洋,转道美国、英国至法国巴黎。此道几乎绕地球一圈。旅途之艰辛,条件之恶劣,常有华工不忍痛苦跳海自尽。

德国对中国实行潜艇封锁政策,引起当时北京政府的强烈不满。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发布《大总统令》,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国及其同盟奥地利宣战。但是,中国参战只限于取消奥匈和德国在华领事裁判权,没收敌产,废除条约等,不派军队而是提供民役。但在暗地,段祺瑞任命当时的陆军部次长徐树铮为对欧参战处参谋长兼西北国防筹备处处长,利用宣战换来的日本借款和武器组建一支参战部队,按兵西北不动,坐观成败,直到大战结束才出兵。目标不是欧洲战场,而是兵发乌兰巴托,夺回了失去多年的外蒙古主权。假如不是徐下野后,外蒙在俄国的压力下离开了中国,徐树铮将军这一战将将名垂青史。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