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铲代枪:14万华工奔赴一战(7)

以铲代枪:14万华工奔赴一战(7)

会议由陆军部代表布恩尼主持。这位大英皇家陆军代表几天前带着解救民族危机的特殊使命,由前线撤下来,飞到中国后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连续劳累几天,两眼布满血丝。他以军人的敏锐,对入会人员迅速扫视一圈,呷一口咖啡之后说:

“各位先生,我受陆军部之命,专程来这里招募劳工。时下战事吃紧,如果人员跟不上去,我军将丧失战机。这种局面的后果如何,各位自然明白。我刚由战场下来,作为一个军人我向各位提示,在大英国王陛下危难之际,各位应该明白自己应该干好那份工作的重要。据皇家情报机构分析,德军为阻挠我方由海道运送劳工,必然从海上封锁。大家应该明白,时间对于大英来说多么重要。第一批华工务必在年底争取出发,不然,后果不堪想象。”约翰逊做了一个习惯动作,结束了简单而富有煽动力的讲话。

会场静得要死。只有墙角那架欧式大座钟走时的声音有节奏地敲打着。每人都停止了以往喝咖啡、抽烟、交头接耳的惯性动作。

罗伯逊是北京方面的责任人,不能不表态,何况到威海卫招募劳工是他的主张,此举成败责任重大。当伦敦方面话音刚落,他便接上:“布恩尼代表的讲话很精彩,我喜欢。这么说吧,这件事办不好,布恩尼他走了,我也不能走。用中国一句老话说,从今天起,我们这些人就是一条线串起来的蚂蚱,搞不好,谁也跑不了!”

“哈……哈……”大家大笑。会场严肃的气氛开始缓解。

“什么意思?”约翰逊问。

此时,坐在约翰逊对面的行政长官骆克哈特接上了话茬:“布恩尼先生,罗伯逊先生说得很对,一旦在威海卫招募劳工的事情失败,我们大家都有责任。我是这里的政府首脑,尽管各位也有责任,但最大的责任者是我骆克哈特爵士!”此时,在座的人露出对行政长官敬慕的眼神,不光是对爵士的仰慕,也是几天来大家目睹这位行政长官的一举一动之后的真切感受。

行政长官接着说:“各位,我来威海卫已经是第15个年头了,我对这里的每一个人,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最了解这里的人,只要我们真诚对待他们,工作很好做。我向各位保证,在这里的一切事情,政府都有责任,我都有责任。何况,这里有几年前劳务出口的经验,有苦力营和中国军团营房做基础,我一定尽全力尽全责,保证干好这件事情。”行政长官的话音刚落,一阵掌声响起。其他人员纷纷发言。这种来自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的民族精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会后,伦敦方面加强调度。进展情况,有关责任者按时上报。于是,在规定时间里,布恩尼代表向陆军总部报告,罗伯逊中校向朱尔典公使报告,骆克哈特行政长官向殖民部报告。同时,每天又有人向他们报告。这是一种严格有序的制度。曾几何时,这种管理机制控制了地球三分之二的空间。

正是这种严格的机制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保证华工招募的正常进行。约翰逊于1916年10月8日抵达威海卫,第一批华工1000多人于1917年1月18日,分乘2艘船由威海卫高丽码头启程。当时之实情,威海市政协1987年编印的《威海文史资料》,记载了当年目睹这一历史的姜秀山、陶倬云两位老人口述笔录,摘录如下:

他们在高丽口子建起一片用黑铁盖顶,可容纳800多人的房子,四周用铁丝网围着,大门旁边挂着一块写有“招工局”字样的白地黑字的大牌子。待发所系办理具体业务事宜的,设有出发处(负责办理赴欧华工的预备事务)、检察署、医院和厨房、浴室等。在招工局管事的总头目,是英国人魏德凯,群众都叫他“小魏”;副手有中国人巡捕三道杠(军衔阶级)的孙百荷、张桂馥、苗宝英等人,还有一名翻译叫邵喜清(二道杠),是威海卫海埠村人……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