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安”:拿什么保护你,我的同胞(5)

痛定思“安”:拿什么保护你,我的同胞(5)

为何风险这么大?海外经营照搬国内模式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副所长蒋姮指出,近年来,一些曾被中国企业认为具有地缘政治优势的高冲突国家正转化成高风险投资地区。目前,中国走出国门的企业大多是到资源能源丰富地区,比如非洲、中东等。国际上存在一种说法就是“资源诅咒”,这些国家相对来说利益结构复杂,党派争夺激烈,社会冲突性更强。“不夸张地说,在有些国家,存在多少个民族,就存在多少支武装。”曾赴非洲、缅甸等地对中国企业海外运作状况调研的蒋姮指出,这些高风险地区与中国政治社会稳定、各方关系相对简单的国情完全不同,而中国企业在这些高风险地区往往照搬在国内的企业运作模式,毫无疑问是行不通的。

“比如在中国的项目通过政府审批就可以了,但在这些地区仅仅依赖传统的高层路线是不够的,因为当地的反政府力量很强,需要平衡。”

普遍缺乏冲突评估机制

蒋姮指出,十几年来,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日益增长,与当地的矛盾冲突也在增加,尤其是由于语言障碍等原因不擅长与当地的社区居民沟通。同时,中国公司普遍缺乏冲突评估机制。而西方成熟的跨国企业在赴高风险地区经营前,甚至会花上一年时间调研社区关系,把冲突评估纳入环保等评估体系之中。“为什么西方国家公司在高风险地区相对较少?不仅是制裁问题,而是他们认为这是雷区,而中国公司往往没有这样的风险意识。”

没有风险应对机制

蒋姮分析说,由于缺少了风险意识,中国企业在进入当地后也就没有风险应对机制。而进入高风险地区的西方跨国企业往往在人员、资金、结构体制上有着完善的风险应对配备,一旦出现风险不是像中国企业那样“慌不择路”。“比如有的西方国家公司甚至会雇佣当地黑帮分子成为员工,对他们进行培训,为当地创造了平安的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平安。”

如何规避投资风险?不能完全依赖当地政府

由于中国在这些地区投资密集且与执政当局关系密切,往往在势力冲突中成为挟持或反对的目标。除了提高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外,蒋姮认为,中国企业在这些高风险地区经营不应该一味依赖当地政府。

“很多西方国家公司是拒绝直接把资金交给当地政府的,因为政府本身是不稳定的,执政时间有可能比企业投资的时间更短”。“一旦把资金投向一方,也就意味着争夺的"蛋糕"更大,同时也就意味着贫富悬殊更大,从而激化了矛盾,而企业在冲突地区要做的是化解矛盾,这是对当地人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投资负责。”蒋姮指出,一味依赖当地政府的另一个风险是,中国企业可能要为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克扣等问题“背黑锅”。

蒋姮指出,成熟西方公司的做法是“平衡交往方式”。

主动为社区居民着想

蒋姮说,如果只为眼前利益发生了破坏当地环境等问题,很可能出现麻烦。“单一依赖某种资源生存的国家,当地居民大多处于贫困临界状态,对于任何变动都非常敏感,应该主动为社区居民的生计着想。”比如有西方公司在当地开矿分给社区居民一部分股权,并建立基金帮助他们投资保值增值,而不是让他们一次性花光,“稳定了社区的日子,自己才能过好日子。”

应加强海外商会作用

此外,蒋姮认为我国政府应该加强海外商会以及民间组织在当地发挥积极作用,单个企业对外公关能力不强,而商会可以起到宣传的纽带作用。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