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面对网络舆情“眼高手低” 专家建议将“网络素养”纳入考核体系(2)

基层干部面对网络舆情“眼高手低” 专家建议将“网络素养”纳入考核体系(2)

如果主流媒体畅通无阻,微博就不会被如此追捧

党建学者、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在其主编的《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一书中指出,在当今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民众对表达途径和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多样化了。如果仍沿用过去的套路,对民意和其他信息的感受不灵敏,传递不准确、不及时,那么,人们对执政党的信任就会迅速下降,对执政党的能力表示怀疑。

“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失去执政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长期依赖传统的沟通手段,而后起的反对党则更能利用现代沟通手段争取公众的认同。”王长江在总结他国执政党成败教训后如是说。

接受记者采访的互联网管理部门官员和专家学者也持相同看法:正确认识网络、关注网络、包容网络、接受网络、使用网络,具备一定的网络素质和能力是网络时代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应当从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来提高官员的网络执政能力。他们建议,要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与学习,把网络内容纳入到地方和部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把网络知识纳入各级党校培训课程,把领导干部网络素养纳入领导干部考察、考核体系,以提高各级干部对网络的认知水平和运用能力,打破干部对网络的畏惧、畏难心理。

“官员主动触‘网’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不能捡了话筒,就扔了扩音器”。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副所长李未柠指出,媒体的专业性、独立性与公信力是官员不可替代的。如果在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中传统媒体关键时刻“被失语”,将导致党委政府和媒体公信力下降,网络传言的公信力反而增强。而如果主流媒体舆论通道及时且畅通无阻,完全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微博等网络信息就不会被如此追捧。

受访专家建议,当前应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切实保障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采访报道权,以权威、准确、客观的声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才能减少网络谣言、偏激言论的空间。

侥幸心理致官员沿袭“堵、盖、封”

■专家观点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基层干部观念上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惯性依赖心理,让一些干部产生“网络可控”的侥幸心理。有些地方干部对媒体的负面新闻,以往采用长期沿袭的堵、盖、封等手段,从而使一些干部始终认为,新闻传媒是可以控制的,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虚妄的舆论安全感,并且一成不变地用这种“老眼光”来对待互联网这个“新事物”。

二是舆论监督不属于干部选拔机制内的重要因素,使干部缺少提高网络运用能力的压力和需求。在当前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很少需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也不需要直接在媒体和大众面前展示自己。既然干部升迁无需担心媒体质疑和不必利用媒体展示自己,他们自然也就没有提高这方面能力的内在动力和现实需要。

三是一些传统思想观念成为干部网络运用能力提高的障碍。“家丑不可外扬”的思维定势,令一些干部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时刻提防并设法控制。凡是辖区内的突发事件或违法犯罪事件,都关着门解决,严禁走漏消息。以为这样“上可以瞒领导,下可以骗百姓”。

“妨碍进步、影响升迁”的思想顾虑,令有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往往把正面报道看作是对其工作的肯定或褒奖。若有负面信息见诸网络,就认为是大祸临头。

“身正不怕影子歪”的刚愎心态,使一些官员自认为为官清正,不理睬舆论监督,不注重民声,对各种传言和质疑不回应。

“网络让问题扩大化”的错误观念,使一些官员认为网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事情一旦上网,往往会掀起轩然大波,使问题扩大化、复杂化。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