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推动改革实践中坚定“中国模式”
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无疑直接得益于中国的开放政策。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总结经验,是邓小平的一大贡献。1989年3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乌干达总统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时说过:“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51]同时,中国模式也是中国人民基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几十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并进行不断探索的创新成果。
1.要保持自己的优势,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毛病和弊端
社会主义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制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历经挫折,但毕竟顽强地生存下来,保持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由于它自身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客观上需要改革。但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本身,改革中必须坚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优势。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南斯拉夫领导人时说:“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又都是不同的,历史不同,经验不同,现在所处的情况不同,各国的改革不可能一样。但是,共同的一点是要保持自己的优势,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毛病和弊端。”[52]要充分看到,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巨大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法宝。
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较,其优势体现在做起事来更便利得多,更有效率。1978年11月27日会见美国专栏作家罗伯特·诺瓦克,在回答中国现在是否正在考虑对政治制度进行某些改革,比如采用西方那种竞选制度、干部通过选举产生等问题时,邓小平指出:“整个制度我们同西方不一样,你们叫议会制,我们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个制度不会改变。我相信,现在的制度如果搞得好,在某些方面加以适当改革,我们这个制度比你们那个制度做起事来要便利得多。”[53]邓小平明确地说,决不能搬西方的政治制度,不能改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制度也会有它的不足,但经过改革,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要“便利得多”,即它的决策效率和集中能力更强。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味强调制约可能会有问题。1982年7月26日谈规划问题时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54]1986年9月13日在讨论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时说:“在改革中,不能照搬西方的,不能搞自由化。过去我们那种领导体制也有一些好处,决定问题快。如果过分强调搞互相制约的体制,可能也有问题。”[55]社会主义的这个优势,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不能比拟的,不仅在过去是这样,今天同样如此,西方政府面对金融危机的缓慢决策从反面给予了说明。1987年6月12日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说:“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56]虽然我们的政治体制需要改革,但总的目的,不是要取消党的领导,改掉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1987年10月13日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亚诺什对此做了较为系统的说明:“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比如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我们的优越性。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当然也要有监督,有制约。再如民主集中制也是我们的优越性。这种制度更利于团结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我们做某一项决定,可以立即实施。又如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57]邓小平的这些论断,为我们科学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为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模式论中的制度内涵,提供了一个基本遵循,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中国只要旗帜不倒,就会有很大影响
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作用下,1989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政治风波”。如何看待风波过后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如何把握中国的政治走向,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9月4日,邓小平在同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指出:“现在的问题不是苏联的旗帜倒不倒,苏联肯定要乱,而是中国的旗帜倒不倒。因此,首先中国自己不要乱,认真地真正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中国只要这样搞下去,旗帜不倒,就会有很大影响。”[58]只要中国坚持既定的改革开放方针走下去,把发展作为根本任务,保持社会稳定,自己不乱,中国的旗帜就不会倒,中国也就也垮不了。这既是实践和历史的证明,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更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一大贡献。
1989年10月26日邓小平在评论西方“政治风波”后的做法时还指出,他们对中国有两个特点认识不清:“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打了二十二年仗建立起来的,建国后又进行了三年抗美援朝战争。第二,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锁、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国。”第一点表示不是轻易就能被打倒,表达的是中国的辉煌历史和传统;第二点反映的是中国人民的国格和风骨,这是中国精神力量的一个支撑。邓小平最后又补充说:“还可以加上一点,外国的侵略、威胁,会激发起中国人民团结、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共产党的热情,同时也使我们更清醒。”[59]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挖掘和深刻把握。有了这三点,中国的旗帜就不会倒,中国人民就不会垮。
随着西方对中国制裁的加剧,邓小平越来越强调中国的国格、民族自尊心这些精神因素。1989年10月31日会见尼克松时指出:“西方有一些人要推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只能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感,使中国人奋发图强。”“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要中国来乞求,办不到。哪怕拖一百年,中国人也不会乞求取消制裁。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60]这既是对美国人观察中国时的错误思维的微妙批评,也是中国坚定立场的一种高调宣示,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重申和张扬。面对西方的制裁,面对国内的严峻形势,面对好心朋友对中国前途和未来的担心,邓小平给予坚定的回答。1990年4月7日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等时说: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制裁是不管用的,“中国是垮不了的,而且还要更加发展起来。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61]这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既定方针,又阐释了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心,更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深切愿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
1985年11月11日,邓小平与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关于中国改革问题有一次对话,对我们理解邓小平的模式论很有意义,我们不妨对此进行一番解读。基辛格说:“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的改革是任何人都没有尝试过的,世界上还没有别的国家尝试过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你们的尝试是一个全新的试验。如果你们成功了,就将从哲学上同时向计划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提出问题。”邓小平接过话头说:“不说是个伟大的试验,但确实是个重大的试验。我们的经验是,要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必须改革,这是唯一的道路。中华民族不是低能的民族,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最终证明中国人行不行,还要看这十亿人口怎么做。中国落后许多年了,近几年可以看到一些兴旺的气象。”[62]邓小平所说的“试验”,是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种实践、探索和改革,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努力奋斗。中华民族不是一个低能的民族,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循着改革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中国模式就会透露出它的“兴旺的气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