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断腕”体现了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改革“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不论是改革的推进者还是执行者,不论是改革的受益者还是吃亏者,都应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特别是那些因改革而利益受损者,要有一点自我牺牲精神,看轻个人进退得失,不做改革的对立面。对于改革者来说,因为深水区的改革矛盾尖锐,情况复杂,强力推进改革势必会得罪一些人一些势力,因而可能会牺牲掉选票、人望、利益、位置等,历史上的商鞅、王安石、范仲淹、张居正等改革家都为此付出过代价。今天的改革者也应有必要的牺牲精神,不怕“粉身碎骨”,不怕“踏入雷区”,以功成不必再我,是非自有公论的豁达态度来推进改革。
“壮士断腕”体现了敢冒风险的过人胆识。改革是勇敢者的事业,任何改革都有风险,改革越深入风险就越大,改革无不面临成败两种可能。改革的风险,一是前景未卜,变数很多,无法预知成败;二是阻力很大,因为“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三是情况复杂,矛盾尖锐,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不改革固然最保险,但不改革就无法前进,最终必然走向衰亡。因而,一切想有所作为的改革者,都应力争成功,不怕失败,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有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创新意识,有力挽狂澜摧枯拉朽的改革魄力,凡是阻碍改革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金人玉佛,天球河图,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它!”
“壮士断腕”体现了铁面无私的决绝态度。改革肯定会牵涉千万人的具体利益,改革者与改革对象会有方方面面千丝万缕的联系,亲属、朋友、同事甚至都可能会站在改革的对立面来干扰、反对改革,对他们的态度有时也能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在历史上,因为改革者循私情而导致改革失败的事例并不鲜见,明代改革家张居正就是因为自己和亲属的不够检点,授人以柄,遭到攻讦,致使轰轰烈烈的万历新政在他身后很快就人亡政息。1949年蒋经国的上海“打虎”,大张旗鼓,气势汹汹,却因为其表兄及其他权贵勋亲的掣肘,最后铩羽而归,以失败告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把改革推进下去,必须有“六亲不认”的决绝态度,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公私分明,拒绝温情主义。这样,才能身正不怕影斜,理直不畏人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扩展阅读: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