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禁止“就业歧视”路在何方?
首页> 案例> 正文

【案例】禁止“就业歧视”路在何方?

摘要:反对“非211歧视”,教育部只是迈开了第一步。因为用人权掌握在地方政府和央企等手里,如果他们还是我行我素,教育部的“严禁”也就只能是“言禁”而已。

【百姓心声】

编者按:在今年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高峰期之际,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出《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在组织校园招聘活动时,要加强对用人单位资质、招聘信息的核查,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教育部表示,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我们姑且不论禁止“就业歧视”本身是否存在歧视,就杜绝“就业歧视”的一纸公文是否能够直到作用,真正保证对人才公平使用。请关注本期案例。

【事件发展】

教育部:加强就业信息服务禁止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

当前,2013年高校毕业生正处于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组织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确保完成今年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力度,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

《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大力收集岗位信息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招聘活动场次和岗位数量进一步增长。要努力开辟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的新渠道。各高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调动各方力量,采取多种方式,为毕业生举办优质高效的招聘活动。对尚未就业的少数民族毕业生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各地各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场招聘活动。要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方式,充分运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及就业网、微博、手机短信等新型传播手段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切实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遭遇的就业歧视问题,《通知》特别强调,各地、各高校在组织校园招聘活动时,要加强对用人单位资质、招聘信息的核查,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法制教育,提高毕业生维权意识,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为毕业生提供求职、签约等方面的就业权益保障服务,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不是名校简历不要 大学生求职遭各种歧视性门槛

不是名校,简历人家压根不要

春节过后,不少人又奔波在求职路上。“人家张嘴就问我是一本还是二本,一听我是二本院校,简历都不让我投。”小杨是一所二本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在参加招聘会时因毕业院校不够出名,直接被一家电力企业拒之门外。

近日,多场针对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会在济南举办,不少在求职路上“奔波”的大学生发现,在招聘启事的背后,性别、院校、地域等都能成为拦路虎。

毕业生被贴上院校标签,“非名校不要”

“我去了好几个单位,看着有不少学生都围在旁边交简历,但人家一看我的简历,头也不抬就说‘招满了’。”说话时,小杨的语气十分平静,她说这已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了,“我知道是为什么。”小杨说,直接原因就是她毕业的高校不是名校。

“二本院校的还嫌自己受歧视呀,我倒是一本院校的,可企业招聘时还分成‘211院校’和‘985院校’,有的指定要‘985院校’,我这种的也不受待见。”应届毕业生小张说,现在企业在招聘时对院校也很挑剔,特别是部分待遇比较好的企业。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毕业生都曾面对过这样的院校歧视,特别是一部分“三本”院校的毕业生,更是经常遭遇招聘人员的“漠视”。一家化工企业在招聘简章中直接标明:2012届本科(不含“三本”)毕业生。“我们高考成绩确实不如名校学生高,但我们的能力未必不如那些名校的学生。”毕业生小朱说,她就有同学对企业的这种“歧视”性院校规定不满,直接闯到招聘单位的面试现场,要求给一个展示的机会。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