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动力机制
城市是通过人和其他经济要素集聚带来正外部性,抵消了城市化的成本才创造出了城市的规模收益递增特性。这种规模收益递增性一是源于创新,这种创新是通过资源聚集共享、匹配和学习产生的。二是分工深化推动城市产业群和城市圈的形成。
城市要素的聚集直接降低了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的供给成本,带来成本节约,但城市的扩张也有很多负效用,如土地要素价格上涨、拥堵、污染、社会矛盾等,因此城市发展的边界是根据期规模收益与成本大小来定义城市的规模的。
如果一个城市缺少了其产出和持续提高效率的功能,就会失去产业与就业的匹配,这个城市会逐步解体。以伦敦为例,20世纪50年代的伦敦由于找不到新的产业转型方向,人口直线下降,城市在收缩,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创意产业、金融业、教育等服务业崛起,伦敦才重归繁荣。一个国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过度消耗资源进行城市化建设,而不注重城市化的产出功能和配置效率改进,城市化发展是蕴含很大的风险的。特别是再伴随人口老龄化步伐,城市产出功能缺失,大量的城市会消失。
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必须建立在提高生产率的基础上,而生产率的提升必须依靠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的差别,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差别都是表现在生产方式上。现代生产方式的表现是生产的分工深化,获得规模化生产能力和规模收益,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纵观发达国家,由于服务业占G D P的比重不断上升和服务业不可贸易导致的效率改进速度慢等因素降低了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但也成就了这些国家比较均衡的经济结构。其保持竞争优势和长期稳定增长的核心仍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效率改进,尽管各国策略不同,如德国更倾向于制造业,英、美更倾向于服务业,但效率改进是核心,而效率改进的背后是人力资本、企业竞争力提升,以及政府和社会协调效率的改善。
发展中国家现代服务业长期受到垄断、价格扭曲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困扰,服务业的就业大量集中在传统部门,效率远低于工业,当前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发展已经显现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改进较低的挑战。而传统的制造业效率由于廉价劳动力、土地、资金、环保等投入要素的价格上升,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只能从以低价、大规模、标准品制造为主的生产模式转向以需求定制推动产品创新为主的生产模式转变。这些都需要政府放松管制、纠正价格扭曲,重塑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
(作者系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