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从“人地关系”角度理解城镇化,可以沿着区域人口预测、城乡人口结构、聚落等级规模、聚落空间结构、聚落区位选择的思路进行分析论证。以下简述其中的四个问题。
第一,区域城镇与乡村人口变化。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研究,中国在2030年前后有可能完成第一次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力占所有劳动力的比例将低于30%;到205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力占所有劳动力的比例将低于10%。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农民工达2.53亿,其中有3279万人举家外出务工。如果这些农民工不再回农村,并将其家属带到城里,必将带来乡村人口的大幅减少。显然,对区域的总人口以及转入城市人口的预测,是区域城镇化及乡村聚落调整的重要前提。
第二,城乡聚落的等级规模。聚落规模大小服从某种随机分布,其中多数人认为这种分布遵从齐普夫定律。即,如果城镇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则位序与其城镇规模之间存在一定数学关系。比如,在理想的状态下,第二等次的城市规模是第一等次的1/2,第三等次的城市规模是第一等次的1/3,以此类推。随着运输方式的改进和成本的下降,这种等级规模关系会有所变化。通过对中国聚落等级分布的演化分析,并参考高度城市化国家的聚落等级规模关系,可以确定相关区域各种不同规模聚落的数量范围,为聚落空间规划提供依据。
第三,城乡聚落的空间格局。有一位德国学者提出的中心地理论解释了不同规模聚落的空间结构:较大的聚落功能多,相距远;较小的聚落功能少,相距较近。同一等级的聚落在空间上大致呈六边形分布。对中国一些地区的研究,也证明这种六边形格局的存在。虽然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会影响其六边形形状,但此思想仍可指导区域聚落空间格局规划。
第四,聚落的区位选择及发展规模论证。城乡聚落的区位选择要综合考虑区位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以及与周围相邻聚落的关系,从而论证当地经济发展潜力,可提供的就业状况等。根据经济所承载的人口和居住环境对周围人口的吸引,预测该区域聚落的发展规模。以此为基础,进行聚落总体格局、空间结构、建筑风格、文化特色等的总体规划。聚落区位选择中,要尽可能考虑其现状,处理好历史继承与未来发展的关系。还要特别注意城市体系的未来变化,避免所选区位在若干年后又面临拆迁的局面。
作者:河南省“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