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细节

枫桥细节

核心提示:小村变大村后,管理和组织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对村干部提出更高要求。宣均江说,2008年春天,诸暨市委书记就上述问题到村里调研,在宣均江家里住了一个星期。在昼谈夜议中,宣均江等村干部提出对村务管理“宜细不宜粗”。

枫桥以枫溪得名。

两抹山溪从黄檀、白水而下,沿岸有枫叶赤红,在枫桥镇南大竺园附近相遇,始名枫溪。

枫溪江上的枫桥,据说是当地最早的桥。《枫桥史志》记载,隋统一后,隋行军总管杨素在枫溪渡口架了一座桥,取名枫桥,并在旁边建驿站,称为枫桥驿。这是枫桥地名最早的记录。

8月27日天刚放亮,枫桥镇的学勉路已是一片喧闹。沿街的铺子早早开门,技工蹲在路边砰砰啪啪敲打着电机,老人摇着扇子在散步,汽车助动车人力三轮争相穿街,构画出一个发展中的小镇模样。

枫桥宾馆斜对面的神仙居早餐店,里外满是食客。伙计掀开支在红炭上的蒸笼,滚滚热气扑向天空。

枫桥新的一天由此开始。

格外珍惜“枫桥经验”这笔财富

枫源村在枫桥镇的最东面,据说枫溪便在这里形成。

2008年,这里的大悟、大竺和泰山3个行政村合并成一个村,取名时,有过争论,最后多数村民赞同骆根土提出的方案,叫枫源。“这个名字既有地域特征又有传统形态,更主要的是具有唯一性。”骆根土说,“有几个地方敢说自己是什么东西的源头?”

58岁的骆根土是枫源村的村委会主任,之前在大竺村当过27年的主职干部,能言善辩,常有名言,比如说村干部就是要管好“两张皮”,即地皮和肚皮。地皮是合理利用好土地,肚皮是做好计划生育。

我们到枫源村采访时,村综合楼正在改造,建材散落一地。一楼是村民办事大厅,大块的阳光打在屋内,柜台桌子凳子一应俱全,正面墙上是十几块告示牌,注明可办事项和流程。村党支部书记宣均江说,一般事情村里都能解决,复杂一些的由村干部去镇里代办,村民办事非常方便。

尽管“枫桥经验”形成时,骆根土、宣均江还是八九岁、十几岁的孩子,但长期的耳濡目染,让他们对诞生于家乡土地的这笔财富格外珍惜,时不时有一种创新冲动。

小村变大村后,管理和组织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对村干部提出更高要求。宣均江说,2008年春天,诸暨市委书记就上述问题到村里调研,在宣均江家里住了一个星期。在昼谈夜议中,宣均江等村干部提出对村务管理“宜细不宜粗”。

“当时我们就提出了网格化管理这一概念。”宣均江说。为了证明他们是较早的“先行者”,他翻出一本2008年6月印制的“枫源村综治网格化管理手册”,上面开宗明义写着:村级综治网格化管理是一种联系户制度。“全村划分为36个网格,每个村民代表平均直接联系16户,每个村两委干部平均间接联系72户农户。”这本小册子规定,每一级联系人的核心工作,就是当好网格内矛盾纠纷的“和事佬”和信息员。

记者仔细翻看,尽管里面没有提到“组团式服务”这一概念,但“服务”的影子在条款中无处不在。

81岁的宣春岳老人对记者说,现在村干部很好,他们不单是致富带头人,还想方设法为村民办事,一般矛盾村里都能解决。

这或许就是“枫桥经验”在这个村庄的创新和发展。

王水方在枫桥算个名人,在他任上,岫山村党支部曾获“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党支部”称号。退休后的王水方被聘为枫桥法庭人民调解员,“他的经历和品性让他能够胜任。”枫桥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马祖军说。

关于王水方的故事在枫桥很多。在马祖军印象中,最厉害的是他的智慧和眼光。

上世纪90年代,诸暨市一个调研组到枫桥总结新时期的“枫桥经验”,到岫山村和王水方聊天时问,怎样把后进村转化为先进村?他沉吟片刻,说,“要戴致富帽,先戴平安帽。”这个回答让调研组吃了一惊。因为当时,多偏重经济发展硬突破,鲜有人注重“平安”这种软实力,更何况一个农民。但在王水方看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堤固梁牢、村睦人和,才能干事,干成事。”

村里组织禁赌协会、帮教帮扶组和护村队等自治组织,并不断完善被王水方称之为“小宪法”的村规民约,同时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这个“小人大”作用,把个小山村治理得风清气正,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曾经的贫困村,用村民的话来讲,“现在是吃讲营养、车讲漂亮、住讲宽敞”。

格外珍惜“枫桥经验”这笔财富

枫源村在枫桥镇的最东面,据说枫溪便在这里形成。

2008年,这里的大悟、大竺和泰山3个行政村合并成一个村,取名时,有过争论,最后多数村民赞同骆根土提出的方案,叫枫源。“这个名字既有地域特征又有传统形态,更主要的是具有唯一性。”骆根土说,“有几个地方敢说自己是什么东西的源头?”

58岁的骆根土是枫源村的村委会主任,之前在大竺村当过27年的主职干部,能言善辩,常有名言,比如说村干部就是要管好“两张皮”,即地皮和肚皮。地皮是合理利用好土地,肚皮是做好计划生育。

我们到枫源村采访时,村综合楼正在改造,建材散落一地。一楼是村民办事大厅,大块的阳光打在屋内,柜台桌子凳子一应俱全,正面墙上是十几块告示牌,注明可办事项和流程。村党支部书记宣均江说,一般事情村里都能解决,复杂一些的由村干部去镇里代办,村民办事非常方便。

尽管“枫桥经验”形成时,骆根土、宣均江还是八九岁、十几岁的孩子,但长期的耳濡目染,让他们对诞生于家乡土地的这笔财富格外珍惜,时不时有一种创新冲动。

小村变大村后,管理和组织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对村干部提出更高要求。宣均江说,2008年春天,诸暨市委书记就上述问题到村里调研,在宣均江家里住了一个星期。在昼谈夜议中,宣均江等村干部提出对村务管理“宜细不宜粗”。

“当时我们就提出了网格化管理这一概念。”宣均江说。为了证明他们是较早的“先行者”,他翻出一本2008年6月印制的“枫源村综治网格化管理手册”,上面开宗明义写着:村级综治网格化管理是一种联系户制度。“全村划分为36个网格,每个村民代表平均直接联系16户,每个村两委干部平均间接联系72户农户。”这本小册子规定,每一级联系人的核心工作,就是当好网格内矛盾纠纷的“和事佬”和信息员。

记者仔细翻看,尽管里面没有提到“组团式服务”这一概念,但“服务”的影子在条款中无处不在。

81岁的宣春岳老人对记者说,现在村干部很好,他们不单是致富带头人,还想方设法为村民办事,一般矛盾村里都能解决。

这或许就是“枫桥经验”在这个村庄的创新和发展。

王水方在枫桥算个名人,在他任上,岫山村党支部曾获“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党支部”称号。退休后的王水方被聘为枫桥法庭人民调解员,“他的经历和品性让他能够胜任。”枫桥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马祖军说。

关于王水方的故事在枫桥很多。在马祖军印象中,最厉害的是他的智慧和眼光。

上世纪90年代,诸暨市一个调研组到枫桥总结新时期的“枫桥经验”,到岫山村和王水方聊天时问,怎样把后进村转化为先进村?他沉吟片刻,说,“要戴致富帽,先戴平安帽。”这个回答让调研组吃了一惊。因为当时,多偏重经济发展硬突破,鲜有人注重“平安”这种软实力,更何况一个农民。但在王水方看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堤固梁牢、村睦人和,才能干事,干成事。”

村里组织禁赌协会、帮教帮扶组和护村队等自治组织,并不断完善被王水方称之为“小宪法”的村规民约,同时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这个“小人大”作用,把个小山村治理得风清气正,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曾经的贫困村,用村民的话来讲,“现在是吃讲营养、车讲漂亮、住讲宽敞”。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