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作风(3)

延安作风(3)

核心提示:延安,这座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历史古城,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到来,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延安作风。这种新的精神追求使延安成为一座高耸的精神灯塔,指引人们奋勇前进、争取光明。

正是在毛泽东的倡导和推动下,延安作风逐渐形成。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在延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对于这种新的社会风尚,许多前往延安参观考察的人士都深有感悟。1940年3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后到重庆和延安参观访问。在重庆,陈嘉庚看到的是奢侈腐败,是达官贵人的花天酒地、挥金如土。而到了延安,他看到的却是清苦的生活。即便是毛泽东的窑洞内也只有一张旧式乡村民用木桌,晚餐时就把圆桌面放在小方凳上,铺上几张纸;餐桌上最贵的菜是一碗鸡汤,还是村民听说毛泽东有贵客来了,主动把正下蛋的母鸡杀了送来的。回去后,陈嘉庚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本人往延安前多年,屡见报载中国共产党凶恶残忍,甚于盗贼猛兽,及至重庆,所闻更觉厉害,谓中共无恶不作,横行剥削,无人道无纪律,男女混杂,同于禽兽,且有人劝我勿往,以免危险。及到延安,所见所闻,则完全与所传相反,由是多留数天,多历陕北城市农村,多与社会领袖及公务员接触,凡所见闻,与延安无殊,即民生安定,工作勤奋,风化诚朴,教育振兴,男女有序,无苛捐杂税,无失业乞丐,其他兴利除弊,难于尽述,实为别有天地,大出我意料之外。”同样,1944年由中外记者组成的西北参观团在陕甘宁边区采访时,也有这样的感受。参观团成员之一,美联社、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驻重庆记者斯坦因,后来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发表文章说:“在封锁线后面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热烈的新社会,简直使我目瞪口呆,五年以来,在重庆对共产党除恶意的诽谤而外毫无所闻的我,对着在延安所发现的事物,吃惊地擦拭着自己的眼睛。”在那个年代,数以千计的国内外记者、友好人士参观访问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在实地考察中,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延安这种新的作风,也从中看到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也正是因为这种新的延安作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西安通往延安的崎岖道路上,形成了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无数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打扮成各种模样,风餐露宿,历尽艰难险阻,却矢志不渝地奔赴他们理想之地----延安。延安,就此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

责任编辑:刘萌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