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社会日益严重的奢侈浪费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思。在公共领域,“三公”消费、楼堂馆所、会议庆典等方面的铺张浪费令人咋舌。在社会层面,宾馆、餐厅、校园、食堂剩饭剩菜随处可见;婚丧喜庆等人情消费惊人;各种冠以“豪华”“极品”的奢侈品炫耀性消费比比皆是,有的“超英赶美”,连资本主义国家的富翁都为之侧目。所有这些,人们称之为“中国式浪费”。最近爆料的北京市海淀区人济山庄顶层的违章别墅有1000余平方米,仅拆除费用就得80多万元。据媒体报道,我国消费者每年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就分别达800万吨和300万吨,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在投资等领域,重复建设严重,炫耀性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屡见不鲜,城市建设“翻烧饼”,一些公共设施和住宅远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被拆除,“鬼城”“烂尾楼”频现。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提出务必狠刹浪费之风,对准了当前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时弊,抓住了事关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以实际行动响应中央的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树立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的共同理念
崇尚节约、反对浪费是全世界一切传承下来的文明和民族的共同美德。崇尚节约、反对浪费体现的是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敬畏自然这样一种朴素的理性,在各个民族和文明中都是一种古老而自然的美德。世界各民族的格言和谚语中,都有很多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的内容。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节制”是四种主要美德之一。英国有谚语说“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古巴有“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的格言。我国古代《左传》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墨子主张“节用”,认为节用可以“兴利”,“国家去无用之费”,则财富“足以倍之”。《朱子家训》则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有教养的体现,也是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可或缺的品质。一个不珍惜自己劳动成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是否珍惜劳动成果、是否具有节俭美德,考量一个民族的素质,彰显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