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公民参与研究述评(3)

近十年国内公民参与研究述评(3)

(二)分析路径与研究方法

从分析路径与研究方法上看,已有研究对国内公民参与实践的分析大致可分为制度―结构分析与过程―事件分析两种分析路径,案例研究与定量研究逐渐成为主流的研究方法。

1.制度―结构分析。制度―结构分析主要从宏观层面对国内公民参与实践进行研究,探讨的主题包括公民参与的产生机制、公民参与的时代特征等,研究方法多以一般性分析为主,也包括部分定量研究。研究国内公民参与实践,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公民参与为什么会产生?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试图从我国转型时期的经济社会制度变迁中寻找答案。王洛忠从利益分析的视角分析认为,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利益格局,不同群体为维护自身利益必然会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的利益博弈之中。[31]陈福平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自主空间的释放,推动了公民参与的产生和发展。[32]上述解释更多地是从公民参与的“自下而上”角度分析的,相对忽略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事实上,公民参与的产生和发生与中央和地方各层级政府的回应和探索有很大关系,例如中央提出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以及地方政府主导的各类公民参与活动。[33]可以说,政府与公民对公民参与的供给与需求共同促进了公民参与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公民参与的时代特征是学者们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从宏观层面上看,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大致呈现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政府主导性。尽管有不少公民主动发起的公民参与实践,但总体而言,现阶段的公民参与活动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这种主导不仅体现在政府的主动推动,例如社区建设、[34]绩效评估[35]中的公民参与等,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政府的积极回应,公民很难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来。二是公民维权性。有关我国公民参与表现出的维权性特征,学者们有很多的论述,以至于有学者认为这正是公民参与的“中国特色”。[36]一些定量研究发现,公民参与的维权性一方面表现在对低级政治感兴趣而对高级政治漠不关心,[37]另一方面还体现为参与过程中合作精神的缺失。[38]三是媒体驱动性。在我国NGO发展不健全的情况下,媒体对公民参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媒体通过传播和报道某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加速甚至决定了事件处理的议程设置,并成为各种利益表达与聚合的公共平台。[39]

2.过程―事件分析。与制度―结构分析不同,过程―事件分析主要从微观层面研究国内公民参与实践,研究方法以案例研究为主,更加关注对公民参与的过程分析以及参与过程中不同行动者的策略与行为分析等。在公民参与过程分析的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公民参与的程序是如何设计的、公民参与经历了哪些阶段、公民参与取得了怎样的结果等。很多学者对我国不同的公民参与案例进行了过程描述和分析,这其中既有关于政府发起的公民参与进行分析的文献,例如朱德米对宁波市城市管理中协商式公民参与的经验研究、[40]王雁红对杭州市开放式政府决策的过程描述[41]以及阿兰纳·伯兰德和朱健刚对广州市绿色社区建设中的公民社区参与经验研究[42]等,也有关于公民推动的公民参与进行探讨的研究,例如宁骚和孔祥利对S商店拆迁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过程分析、[43]张紧跟对厦门PX项目事件和广州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中的公民参与过程分析[44]等。除上述公民参与案例外,浙江温岭参与式预算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参与案例,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并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