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文化排斥。中国本身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文化和城市文化逐渐成为主流文化。加之,城市中心取向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长期存在,以农业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被边缘化。相对于留守儿童来讲,文化排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而。一是生活上的排斥。近年来,媒体报道了诸多留守儿童在寒暑假期间随父母进城生活中出现的触电身亡、溺水、自杀等事件。从根本上来看,这些事件的发生是由于留守儿童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而导致的。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是根本不同的,每一种生活方式之后是文化上差异,是文化决定了生活方式的区别。二是课程上的文化排斥。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农村,他们身上携带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国家使用的是统编教材,而且,主要渗透和体现的是城市文化和现代文化。对于留守儿童来讲,这些教材本身脱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呈现给他们是陌生的城市生活世界,势必会增加他们学习难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成为学业上的失败者。
(二)隐性排斥
首先是惯习排斥。中国由于长期以来在制度和政策层而对城市的偏向导致了城乡发展极为不均衡,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层而,还已经深深地印入了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之中,也最终形成了城乡两种相互区别的、比较鲜明的生活方式、心理习性等。惯习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考察中产阶级和下层民众生活方式差异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习惯是一套持续的、可转换的性情倾向系统,是处于同一社会阶层的人的“集体无意识”,能够使个体以共同的特有的态度进行分类、选择、评价和行动。在这里,我们借用惯习来分析留守儿童在教育中受排斥的现象。由于国家师范教育的大力发展和有关教育法律制度的实施,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在发生着很大变化。以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以民办教师占主体,随着民办教师逐渐退休,越来越多的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教师补充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城市的教师。这些教师由于长期生活在城市,他们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出身于农村的教师的包括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惯习。这样,这些来自城市的教师在而对留守儿童时,他们一般会缺乏对农民工家庭生活贫困状况的必要的理解和体验,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同情和怜悯,相反,他们会对留守儿童表现出反感、讨厌等情绪,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上的阴影和伤害。
其次是心理排斥。当前,高考、中考、小升初考试是风向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和教师的心理和行为选择。“在强大的考试竞争环境下,教师必然遵循的是考试的逻辑”。课堂是学校实施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教育资源的集中地,学生在课堂时空中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对教育资源的享有状况,其中,座位和回答问题是学生享有课堂教育资源状况的最直接的体现。在考试逻辑下,成绩是衡量和决定一个学生能够享有多少教育资源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不仅能够占有较好的座位,还能够获得较多的课题回答问题的机会,相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很难获得较好的待遇。关于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状况的研究已经表明,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方而是分化的,有成绩比较突出和优异的,也有成绩比较差的。那么,对于成绩比较差的留守儿童来讲,在教师遵循考试逻辑的前提下,他们很难获得来自教师给予他们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的机会,也不可能享有坐在教室里较好的座位上学习和听课机会。
第三是管理排斥。深受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当前学校管理也往往采用量化管理的手段和方式,试图对教师工作的所有方而进行量化测评以对其工作成效做出评判。然而,事实上,教师工作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很难用数据来衡量的,尤其是德育、心理教育等方而,它们属于精神、情感领域,量化方式难以测量。教师所做的这些方而的工作通常还具有迟效性,有时候很难立马见效,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出现理想效果。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亲情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教师给予他们的心理上的疏导、安慰、鼓励和支持,这些工作往往又比较费时费精力。在量化管理模式下,教师这方而的工作付出和努力却容易被忽视,在一定程度上,这会导致部分教师放弃去做与此相关的工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