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改革30年(3)

中国医院改革30年(3)

核心提示:建立与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健全相应的投入补偿机制、法律体系和社会环境,既要促使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又要确保其应有的利益,以保障其健康良性发展,是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

三、 医院改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医院经过30年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我国医院改革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1、公平与效率问题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用世界大约3%的卫生资源,解决世界上22%的人口的医疗卫生健康问题。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承受能力,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水平、广覆盖的路子,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应该是金字塔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应比较健全,条件应比较完善,收费应比较低廉。在此基础上,再发展一些高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以适应不同人群、不同患者的实际需要。

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我们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群众患病要到城市大医院,不仅加重了大医院工作压力,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大医院的功能应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目前却收治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既造成看病难、看病贵,又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扭转这一局面,使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到大医院,轻微病人、常见病人在社区或基层医疗机构解决,既要制订相应的医疗卫生政策,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水平,健全相应的制度机制,又要更新群众就医观念,正确引导就医行为,形成合理的患者流向。总之,应通过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结合,保证医疗服务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2、责任与利益问题

近些年来,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水平过低,医院主要靠创收来实现自我发展,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公益性质淡化。医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不仅加重了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和卫生行业的社会形象。

建立与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健全相应的投入补偿机制、法律体系和社会环境,既要促使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又要确保其应有的利益,以保障其健康良性发展,是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

 3、 监管与支撑问题

随着医院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结构性、机制性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如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监管不够有力;公立医院隶属关系复杂,条块分割增加了行业监管的难度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要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和全行业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形成职能明确、定位清晰、综合协调、责权统一的管理体制。在建立规范的医院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和医院管理者的责任和权利,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和社会对医院的投入机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政府为主体社会多方面参与的医疗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体制等。

4、结构与均衡问题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目前就宏观来说,主要存在城市大医院与农村基层医院发展不均衡和公立医院与非公有医院发展不均衡问题。目前我国80%以上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大型医院集中了大量优势医疗资源,边远地区、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城市大医院拥挤不堪,农村基层和中小医院门庭冷落,这种情况又促使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机构畸形发展的恶性循环。目前,医疗资源总量中公立医疗机构占据绝大多数,非公有医院基本上没有与公立医院在同一平台竞争的实力。医疗领域内要素市场没有建立,医疗服务人员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人员难以流动,医院职业管理人员和队伍也没有形成。因此,促进非公有医院发展,也是医院改革的重要挑战。此外,还存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地域间医院发展的不均衡、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的差异发展的不均衡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多部门协作,建设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技术适宜、运转有序的医疗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已经为我国医院改革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深化医院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已经明确。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一定能够探索出切合中国实际的医院发展道路。

(作者系中国医院协会会长)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