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于川:从认识宪法、尊重宪法到依宪治国、法治中国(7)

莫于川:从认识宪法、尊重宪法到依宪治国、法治中国(7)

——现行宪法31年变迁、31条修正案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

三、31年变迁、31条修正案的意义

1982年宪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基石。

但它也需要与时俱进,正在变迁发展。经过31年变迁和4次修改,形成31条修正案,这些修正案与现行的1982年宪法一起,构成了我国的治国安邦总章程。

在经济、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人们日益认识到必须摒弃集权、打破垄断、放松规制、约束权力,逐渐就崇尚民主、追求自由、注重平等、尊重人权、保护权利、鼓励公开等形成共识,这些主张与认识也成为改革时代人们新的价值追求。这些都需要通过修宪得到更明确的宣示。我国现行宪法经过31年变迁,采用修正案方式做了4次部分修改,形成了31条修正案,制度创新要点是:

1.1988年修宪通过的2条修正案,分别是私营经济发展条款和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条款。它及时解决了困扰经济发展、阻碍改革深化的若干最紧迫、棘手的压抑经济自由、造成不平等的问题,舒缓了宪法规范与改革现实之间的张力。这些问题还须要依照宪法规定来实施法律保障和政策调整,不断加以妥善解决。

2. 在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改革开放的航船修正了前进方向之后,于1993年修宪通过的9 条修正案,在经济改革、政治发展、法制革新方面发挥了巨大的调整作用。例如,第3条修正案从宪法上确认了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使得初级阶段理论及其相关制度建设能够在宪法保障下顺利推行;第四条修正案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条款,首次在宪法上正式确立了这项政治制度并保障其长期存在和发展;第5条、第8条、第10条修正案将传统的国营经济、国营企业的表述修改为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表述,表明我们摒弃了曾经固守的僵化单一的计划经济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第6条修正案确认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7条修正案在宪法上正式确认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义极其重大而深远,由此带来了革命性的系列变化。尤其是从宪法上明确宣布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根本性、革命性的法治举措,促使我国的经济基础走上了充满内在活力的民主经济道路,表达了崇尚经济民主的价值追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1999年修宪仅仅通过6条修正案﹙第12条至第17条﹚,增删数百字,但它对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以及法制建设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面临世纪之交,人们系统地总结改革和发展的新经, 验,并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客观要求,审时度势地作出, 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政策调整,包括将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基本方略,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将非公有制经济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仅仅视为一种补充,将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定为稳定农村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方针,将“反革命的活动”这一提法从宪法里摒弃掉,另行规定与国际接轨的法制概念“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从而为我国刑法取消反革命罪提供了宪法支撑,等等[9]。这些正确方针和重要政策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发展、依法治理的伟大成果和经验总结,都通过修正案上升为国家意志,加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这次修宪还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任务写进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以表明中国坚决走现代市场经济道路、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坚强决心。特别, , 是这次修宪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法制建设的宏大目标,表达了尊崇和依靠法治的价值追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