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影子银行风险评估与政策应对(4)

中国式影子银行风险评估与政策应对(4)

四、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1. 变“事后监管”为“预防性监管”,对新业务坚持“先规范、后发展”

影子银行的扩张是金融创新的结果,符合利率市场化的要求,顺应金融发展方向,弥补了银行信贷投放的不足。而且在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旺盛、金融机构面临竞争压力、富裕人群迅速崛起催生资产管理需求的情况下,影子银行发展存在合理性与必然性。因此,过去几年,往往是在银行理财与信托等创新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监管部门才会以风险防范为由加强监管和加以规范,监管政策体现为“先发展、后监管”、“边发展、边规范”。

不过,近年来与影子银行相关的表外融资增长迅猛,在社会融资中的地位仅次于银行贷款。2013年一季度表外融资增加2.02万亿元,同比多1.33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32.8%。由于受监管少、行动隐蔽、缺乏政府信用担保与央行最终贷款人的保护,影子银行具有脆弱性,是社会资金链条上最为脆弱的一环。如果由于影子银行出现问题导致相关融资渠道关闭,会引起社会资金面的收缩,甚至可能导致社会资金链断裂。因此,影子银行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更容易成为金融危机爆发和恶化的诱因,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前车之鉴。

在当前“实体经济下行、金融风险上行”的形势下,监管落后于创新、监管方处于被动反应地位不利于维持金融稳定与保障金融安全。为此,要始终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进金融创新,将对影子银行的事后监管变为预防性监管,防止影子银行发展“过于超前”以及“与实体脱钩”,将影子银行纳入法制和规范的框架,对新业务要“先规范,后发展”。

2.监管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与协调,避免监管盲区

我国实行分业监管模式,影子银行则具有“混业经营”特点。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使各金融子行业间交叉业务增多,模糊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监管边界。为此,在既定的分业监管模式下,应根据各类影子银行的社会效应与风险程度分类实施归口管理,同时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以及监管合作机制。监管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完善和加强“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避免出现监管盲区。

3. 将金融统计对象拓展到影子银行,加强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

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统计数据零星、分散、甚至缺失,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缺乏统一标准的口径,无法及时有效对影子银行风险进行评估。为此,需要将金融统计对象拓展到影子银行,建立影子银行统计监测体系,建立统一、全面、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立影子银行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

4.制定应对影子银行风险的措施和机制

为加强对影子银行风险的有效处置,需制定应对影子银行风险的措施和机制。具体而言:应设计合理的信息披露机制,研究强制性信息披露内容,提高理财和信托产品的透明度;建立起正规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阻断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风险传导渠道;建立针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合理的市场退出机制与救助机制,使不满足监管要求或出现清偿问题的影子银行能平稳有效退出,避免影子银行体系资金链断裂衍生出系统性冲击。

注释:

[1]金融稳定理事会机构成员包括所有的G20成员国,目前已成为G20倚重和国际公认的促进全球金融标准制定与执行的核心机构。

[2] 2011年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3.5%,2012年增长13.3%,考虑到近两年委托贷款增长较多和委托存款增速高于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速,假定为20%。

[3]Yuande Zhu,Helen Qiao,Ernest Ho(摩根士丹利):《民间借贷调查》,《金融发展评论》,2012年第7期。

[4]温州银监局2012年5月份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温州民间借贷规模相比去年8月份缩水30%左右。考虑到温州为我国民间借贷的典型地区,全国民间借贷缩水程度应较温州小,假定缩水20%。

[5]汪办兴:《票据融资的影子银行属性辨析与票据市场监管》,《金融管理与研究》 2012年第6期。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