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京津冀一体化(4)

摘要:从“双城记”到“三架马车”,从“十二五”到国家的重点战略,可谓说京津冀的一体化发展已经驶入了快速的车道。城市群、经济圈、区域统筹这些都算不上新鲜的事了,而将区域一体化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倒是头一次。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北京改革发展研究会会长陈剑老师,为我们一起进行解读。

除了中央定位的四个中心之外,像这种卫生、教育,北京是中国的卫生应当是中心,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教育中心,像这些非核心的功能就可以进行疏解。比如说211大学,北京多少?北京有20多所,河北只有1所,天津只有3所,一个大学为他服务的,他的教职员工就有10几万人,有一些大学,70年代当时中央就把中国科技大学迁到安徽去,当时大家一片反对声,科大也觉得非常不好,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证明,中央把科技大学搬到安徽对科大的长远发展也是有利的,同时对提升整个安徽的科技水平,作为中国的一盘棋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像北京的一些一流的大学,有些适当的疏解到河北地区也是可以考虑的,对提升整个河北地区的这样的一些教育和科研的力量能起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我们现在非常明白了,因为其实它不仅仅是一个输出更多的是让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像您说了,像教育、卫生,您个人观点是觉得这应该都输出到河北、天津这些区域当中,有些人就会担心了,就会想,这个一体化过程当中肯定有一些行业和部门是要往外迁的,要转移的,那么是不是就有像教育和卫生就会被转移到河北地方去呢?

陈剑:当然也不是都转移,可能适当的转一部分,而最重要的,如果要对北京城市定位做一些准确的理解的话,其实这次中央对北京的定位,就是科技创新中心,如果把这个定位做好了,实际上就对整个京津冀一体化做了一个很好的安排,就是北京更重要的是以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的内容,天津最重要的,要把自己打造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中国仍然处在一个工业化中期的阶段,但是天津有这方面很好的优势,他的制造业的中心,一个很重要的承接就是来自北京,北京雄厚的研发力量,很多的生产性服务业就可以直接用于为天津服务,为天津的加工制造业服务,这样一个承接其实可以直接的推进这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同时又能推进河北的一些周边城市的发展。

主持人:那也就是说,他并不是简单的一个输出,有时候是一个对接。

陈剑:他不是一个输出,实际上是一个共赢的一个概念,当然可以解决北京的一些城市病的问题,北京现在资源稀缺、人口众多、环境压力太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严重的城市病也需要治理,治理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疏解。

主持人:我们聊到是一些产业、一些经济领域发展的部门他们的转移,像机关事业单位这样的部门他们会不会转移到其他地区去呢?

陈剑:他要转移出去的应当是中央单位,北京市是北京市属的一些机构,那里只有中央机构,因为在京的中央机构的人口,现在这个具体数字我们很难作出一个统计,但估算250万到300万,叫中央单位的人口,比如说我是国家教委的一个高校,我的高校极其家属都应当属于中央单位的人口,还有部队,还有各个部委,企事业单位,大数二三百万人口。二三百万人口,有的时候比如说一个医院,非常好的一个医院,为他服务的周边的,吸引周边的就业人群又是一个巨大的量,所以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看这些人群的,就是他一个单位能够吸引很多人为他来提供服务。比如说我再举一个医院,一个医院能有多少人呢?但是为这个医院服务的人是一个巨大的量。所以要分离应当是中央单位,中央单位疏解,北京不叫疏解,北京就属于北京市往哪里疏啊,疏出去就不叫北京市了,是中央单位疏解,是这么一个意思。

主持人:我们也可以看到,因为并不是简单的一个点,像您举的例子,医院的例子,有很多辐射的一些人群他们的工作,这些单位和部门的迁移怎么解决他们的工作问题呢,这些辐射原来的这些人员的工作呢?

陈剑:这是很复杂的事情,我们现在说起来很轻松,比如一个单位我们迁移,你们可以想一想当年首钢的搬迁,为了一个搬迁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初步有个着落,实际现在可能还有很多后续的问题,所以搬迁实际上是很难的,但是可以从这方面考虑,至少不要增加,有些医院不要搬迁,但是至少这些医院,在河北的保定、在石家庄、在河北的一些城市设立一些分支机构,逐步的往外输出,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下子搬迁都是不现实的,负担太重,对中央来说、对当地来说都是很大的负担,而且要做很好的,甚至很长时间的准备。所以最好的办法,应当是逐步的递进的,同时是一个分批有序的,最重要的是缓解这个地区整体的压力。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