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如何疏散非必要的权力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疏散非必要的权力

摘要:针对京津冀发展实际,如能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区域协同发展有可能在以下方面率先取得战略突破。比如,以北京新机场建设为契机,共建国家级临空经济合作示范区;依托天津滨海新区,共建中国投资和服务贸易综合改革创新区;抓住京津冀三地优化空间结构的机遇,共建国家级“京津科技新干线”,等等,从而真正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推动,使得京津冀一体化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后,成为舆论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其间,还发生了保定市的“政治副中心”之议。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当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之后,人们发现,保定确有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的任务。这意味着,京津冀一体化业已步入实质化操作阶段。

优化开发的必然选择

尽管资源的集聚仍会推高这一地区的GDP,但在政绩考核上,GDP色彩将逐渐转淡,公共服务色彩将逐渐转浓。

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唐山、石家庄、秦皇岛、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和承德,涉及京津和河北省8个设区市的80多个县(市)。以汽车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为主,是全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9000万人,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7598亿元。人口总量约为全国的十四分之一,经济总量接近全国的七分之一。

作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另两极为珠三角和长三角),京津冀都市圈还拥有其他地区很难比肩的人文优势。北京是历史名城,文化底蕴丰厚,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全国领先。同时,由于中央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持有极大的话语权,资源加速向这一地区、特别是向北京流动。

资源的集聚,带来了规模和效率上的优势,使城镇化步伐加快,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特大城市的住房、教育、医疗、交通以及水资源、空气资源空前紧张。由于过度开发,河北地区早已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以往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但是,由于行政管理权的地区分割、财税横向转移支付体系的缺失、官员政绩考核偏重于GDP,导致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局面仍在持续,土地财政未见收敛,城市摊大饼格局依旧。

这造成国土空间开发强度过大,很多城市的开发强度已经处于20%-30%的区间。而在城市化进程更早的德国,大城市开发强度刚刚超过10%,就被当地官员认定为“过度开发”。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担任国家发改委主任时曾指出,中国国土空间的特点是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因此,并非所有的国土空间都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市开发,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有序开发。

2010年底出台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作为中国经济“第三极”,京津冀地区理所当然地被划入优化开发区。尽管资源的集聚仍会推高这一地区的GDP,但在政绩考核上,GDP色彩将逐渐转淡,公共服务色彩将逐渐转浓。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