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如何疏散非必要的权力(2)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疏散非必要的权力(2)

摘要:针对京津冀发展实际,如能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区域协同发展有可能在以下方面率先取得战略突破。比如,以北京新机场建设为契机,共建国家级临空经济合作示范区;依托天津滨海新区,共建中国投资和服务贸易综合改革创新区;抓住京津冀三地优化空间结构的机遇,共建国家级“京津科技新干线”,等等,从而真正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城市群重新布局

如果一座城市是一只“小麻雀”,区域一体化意味着出现了一只“中麻雀”或“大麻雀”,其五脏六腑不再局限于一地。

近些年来高铁的长足发展,给国土空间开发和资源配置带来了新的变量。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认了中国大陆业已存在的18个城市群,高铁正在将每个城市群连接为“一小时都市圈”。半径的缩短,成本的降低,必然带来产业重组和人口流动。

以往的城市管理体系,导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资源的自由有序流动,一直存在着人为的藩篱。资源重组的内在冲动,在可以想见的未来,将极大地冲击目前画地为牢的行政管理体系。

一些基本的公共服务,例如交通执法部门,仍然具有属地化特征;而包括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内的部门,属地化特征已然开始模糊。这也是保定等城市积极主动争取相关产业转移的动力。

如果一座城市是一只“小麻雀”,区域一体化意味着出现了一只“中麻雀”或“大麻雀”,其五脏六腑不再局限于一地,而是分散在城市群的各个角落,这无疑又将带来规模和效率上的极大提升。

在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者可能也吸取了之前城市管理的一些经验教训。以北京城郊为例,最近十余年来,出现了回龙观等纯粹居住的大型社区。同时,由于就业和休闲仍在市内,造成每天半径过长的长途跋涉,给交通和环境带来极大压力,拥堵严重,雾霾频繁,民众牢骚满腹。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科学合理地布局多个产业和休闲中心,使民众就业和休闲的半径缩短在三五公里之内,方是人口密度很大的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点,对人口千万的超级城市尤为关键。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产业布局被置于优先位置,将改变北京“睡城”不断外延、甚至外延到河北的局面。产业重组和人口流动逐渐有序展开。

在“中麻雀”成长的同时,五脏六腑的协同机制必然重构。尽管北京和天津的一把手皆为政治局委员,却没有约束河北这只“小麻雀”的权力。同时,河北尽管级别偏低,对北京和天津的一些做法也不是没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10年之前,这一地区曾经签署《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但是,其合作局限于一些会议和较小的项目上,区域一体化的政策努力仍然不足。在京津冀一体化业已步入实操阶段的今天,仿效一些国家的大区机制,或者欧盟委员会机制,“小麻雀”让渡一些管理权限,“中麻雀”集中一些管理权限,当是必然的选择。

“中麻雀”重构的管理体系中,财政横向转移支付则需要新建。这将改变京津从河北平价调水、河北也不为京津地区的雾霾埋单的扭曲格局。而这,又将极大地改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长远的影响,难以估量。(特约评论员 杨中旭)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