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与改革 从国学角度思考与把握(3)

摘要:一个国家的特色来源于一个国家民族的主导基因,中国特色是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治理国家首先需要政府把里里外外复杂的事拎清,就是复杂事情简单化,简单事情落得实。改革就是学会应用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主义——五行相生相克的办法解决现在的问题,再将其对应到社会主义的现实问题中,是对矛盾的深入分析、不断解决,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需要治理清阳不升、浊气不降的同时,要理气活血、化痰祛瘀。需要引导民众如何更好地、积极地,朝着有利于国家民族利益的方向去思考和认识。“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是体和用的关

二 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与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访欧最后一站,在欧洲学院的演讲中强调: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新华网)。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所以,我们更要结合中国特色,把握好历史的接力棒,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对于特色与改革的把握重在以下五个方面。

特色与改革之一:大道至简、简非简矣

治理国家首先需要政府看得远、看得深。把里里外外复杂的事拎的清——是复杂事情简单化,简单事情落得实。通俗来说,就是简易。近视眼会把自己卖了,而远视眼会太过飘渺。现在谈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就是紧跟现在的时代脚步,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国内到国际的分析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基因综合地去看、深入地分析。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领航中国改革的感悟时坦诚作答:“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在孜孜以求的探求中达到目标。”“治大国若烹小鲜。再大的成就除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大。中国这条大船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中国五千年没有断流的文化不能丢掉了,要有文化自信;我们业已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不能走偏了,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始终保持着清醒沉着,行百里者半九十。” 深刻道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思索。习总书记说 “找到正确答案的钥匙,还在对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理解。芝麻开门,答案就在这里。”这是习总书记对改革进程的洞察与判断,对改革目标的坚定执着。因为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而在有限的时空不变之万变。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处走来,到不断变革走向未来。这是从更高的维度看待中国发展的大智慧。对欧洲改革发展,习总书记同样虚怀若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就是虚怀若谷的开放。

国家要有全国一盘棋的谋略,马走日、象走田,炮翻山、車走线。就是设部门建规矩。现在谈怎么改革开放,就要用自己的治病方法,一层一层剥开,看到它的诸多面,矛盾的制约性。当我们剥开后需要人民的理解,需要进行分析、需要一部分民众理解和认识。引导民众如何更好地、积极地、朝着有利于国家民族利益的方向去思考和认识。需要唐僧的普渡与善良,也需要孙悟空火眼金睛、爱憎分明。需要治理清阳不升、浊气不降的同时,要理气活血、化痰祛瘀。国家是一棵大树,他的根基是土壤,土壤与大树息息相关。微循环的改善才是治理的最终结果。人民百姓就是微循环中的最终接受者。也是引领者承受的最终结果。简非简矣。故要把握住整体的脉络,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不慎重。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