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国情的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邓小平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国情,总结了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资源贫乏、生产力水平低下等特点。他认为中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一定要同国力相适应,既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又要兼顾眼前的人民生活。要从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出发,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正是因为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有如此强大的适应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自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30多年一以贯之的探索。中国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发展成为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跨越过程,也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因此,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
听了情况介绍以后,邓小平果断同意把厦门特区从原来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131平方公里,并为特区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民族复兴的路线设计,改革开放是对民族复兴的实践推动。邓小平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推动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改革开放成为中国进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需要。邓小平同志是从中国革命、建设时期走过来的,对中国的贫穷落后有深切感受,对群众希望改革发展的愿望有深入了解,所以他实行改革开放的态度十分明确,意志非常坚决。我印象非常深刻地是1984年2月他视察厦门,我在厦门31军当政委参与陪同。听了情况介绍以后,他果断同意把厦门特区从原来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131平方公里,并为特区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当时厦门还属于前线,这个决定一下子把厦门人民震动了,军地的同志都受到很大鼓舞。1992年,受国内外形势影响,社会上对改革有了怀疑和争论。接近90高龄的邓小平到南方几个省市视察,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成就,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南方谈话被誉为改革开放的第二份宣言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