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珂:党大还是法大问题论争及实践(5)

摘要:党大还是法大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的治国理念,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为更加深入系统地理清党和法的关系问题,宣讲家网站特别邀请到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徐珂与大家共同分享他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但是,我国法治建设仍面临一些问题:民主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法律体系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点,有待进一步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执行难的问题时有发生;有的公职人员贪赃枉法、执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对社会主义法治造成损害;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仍是一项艰巨任务。那么,为什么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少?分析起来,主要原因有:一是为经济保驾护航的矛盾态度和做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我们的法治建设始终都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从法律制定看,一些法律条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被完善甚至取消。比如,投机倒罪把是指以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套购转卖等手段牟取暴利的犯罪,产生于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的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统配价,同时企业超计划自销产品并按市场价格出售,形成了特殊的“价格双轨制”。当时,市场价格往往比国家统配价高一两倍。当时,有背景的倒爷们凭借手中权力,通过计划或走后门,搞到平价的紧俏产品,通过层层转手加码,最后以较高价格在市场上出售。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97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刑法》笼统地规定了投机倒把罪。1987年9月17日,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投机倒把条例”),规定的11种投机倒把行为,但当时却没有法律规范的行为。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8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再次审议的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草案,删去法律中“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并作出修改。从执法司法看,为了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法部门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打黑除恶、扫黄、维护市场秩序等一系列行动,都是为经济保驾护航的。同时,一些地方为了保护经济快速增长,担心过分打击会影响经济发展,对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打黑除恶、扫黄、维护市场秩序等一系列行动虚张声势,刮一阵风,甚至提前通风报信,纵容和利用黑恶黄实力,甚至与黑恶黄势力串通一气,成为黑恶黄势力的保护伞。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打掉了700多个黑社会性质组织,同时共查处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国家工作人员超过1000人。由于一些地方为经济保驾护航的矛盾态度和做法,使党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也使我国法治没有发挥出自身应有的效果。二是法治建设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速度和节奏。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要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并强调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经济运行机制应当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个提法隐含了国家间接调控的色彩,但计划与市场能否实现内在统一并没有得到解决。1988年秋我国经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1989年春夏之交我国发生政治风波后,苏联、东欧也发生剧变,国内对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认识再次发生争论,有人主张回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当时,主张市场化改革的人为避免直接冲突,多选用市场取向的改革这一提法。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将于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给出明确的提法,以统一认识,为下一步改革明确方向、作出部署。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改革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样算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中,都会使法治建设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有句俗话叫“萝卜快了不洗泥”。我们党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不遗余力地快速发展经济,不得不强调和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尽管邓小平同志提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热过快,我们党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得及执行已有的法治原则和制度,这使得健全和完善法治的同时,客观上造成了一些法治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越积越多。三是发展经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刃剑作用。发展经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了社会活力,推动了经济迅速增长。这为政法部门软硬件建设、党员干部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但是,由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权力、关系等也有可能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要素。在缺乏必要监督和惩罚的情况下,滥用权力使一些政法部门增加了办关系案、金钱案,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的几率。四是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做法,使我们的国家治理方式成为一种经济治理方式,忽视了法治的规范和制约作用。这一条是最主要的原因,它甚至影响到今天和今后的将来。所谓经济治理方式,就是采取经济的手段来治理国家。它简直就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治党治社治军、内政外交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比如,对个人的治理靠罚款的手段;对干部的任命,只看他致富的能力,就是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甚至像一些人说的,一切都靠钱就能够摆平。在当时的情况下,无疑是符合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今天看来,经济治理方式也不是不能用,关键是怎么用。怎么用?必须与法治一起用,否则,没有法治规范和制约的经济治理方式只能导致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形成贪腐的思想根源和动力。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