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于凤政:《理想和现实之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2]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53-269页。
[3]“东莞扫黄风波”: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于2014年2月9日播出《管不住的“莞式服务”》专题报道,记者通过暗访曝光了多项东莞色情业内幕。节目播出后,东莞市立即出动大量警力对全市所有桑拿、沐足以及娱乐场所同时进行检查,并针对节目曝光的多处涉黄场所进行清查抓捕。与此同时,社会化网络上的舆论却对央视暗访东莞色情业及当地政府的强力整治进行了揶揄和反弹。有微博大V戏仿主流媒体报道灾难的文体,发出“东莞挺住”、“东莞不哭”、“这一夜我们都是东莞人”等口号,并获得了大量转发;《南方都市报》评论官微也在当晚11点左右发文称“东莞挺住!舆论对央视暗访东莞色情业的揶揄和反弹,不仅是对报道本身的不满,更是对权力僭越要管住公民下半身的恐惧的本能反应。媒体不是不能报道色情业,这个原始行业是否仍存在暴力血泪、娼妓们的生存状态,及其屡禁不止背后的权力庇护,更需要媒体关注。只有真相,东莞小姐才能真正不哭。”随即引起网友强烈关注,12点左右该评论被删除,而#东莞挺住#则成为了新浪微博上的热门话题。这一现象引起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度焦虑,其中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央级媒体《人民日报》于2月13日至15日,在第四版的“人民论坛”栏目以“钟新文”的名义连续刊登3篇《“东莞扫黄风波”的思考》系列文章——《是非界限岂能模糊》、《文明底线不容亵渎》、《媒体责任岂能丢弃》,批判“东莞挺住”等“杂音怪论”,强调“如果没有是非标准,那是迷失方向的狂奔;思想解放不等于行为放纵;价值多元不是价值扭曲,更不是价值沦落”。此外,《人民日报》还在2月15日头版“今日谈”栏目刊登文章《“无良大V”的歪理邪说》。之后,“东莞挺住”等言论迅速淡出,舆论也恢复理性。
[4]张军:《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失范与引导》,《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65-69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8页。
[6]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2页。
[7][意]安冬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94页。
[8]杨晓强、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构模型初探——一种传播学的视野》,《江淮论坛》2011年第3期,第148-154页。
[9]袁祖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主体”的理想范型与公正本位的“和谐价值观”的确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5-13页。
[10]余超文:《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界》2009年第9期,第162-163页。
[11]赵鼎新:《新闻、大众舆论和社会运动》,《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二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84页。
[12]Mulvey, L.,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Screen, Vol.16, No.3, 1997, pp.6-18.
[13][美]斯科特·布卡特曼:《奇观、吸引力和视觉快感》,黄石译,罗振宁校,《电影艺术》2011年第5期,第107-112页。
[14][英]Brown R.:《群体过程》,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133页。
[15][英]Brown R.:《群体过程》,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16]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1954年提出来的构思,指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
[17][美]哈里·G.法兰克福:《论扯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45-47页。
[18]孙涤:《趣读一:洋人淘浆糊》,哈里·G.法兰克福:《论扯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19]孙涤:《趣读一:洋人淘浆糊》,哈里·G.法兰克福:《论扯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92页。
[20][美]哈里·G.法兰克福:《论扯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77页。
[21]腾讯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所:《中国网络媒体的未来》,2013年11月,2013年11月25日。
[22]谢文:《互联网的解构与重构》,2010年12月,2014年2月28日。
[23][美]哈里·G.法兰克福:《论扯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50-51页。
[24][美]斯科特·布卡特曼:《奇观、吸引力和视觉快感》,黄石译、罗振宁校,《电影艺术》2011年第5期,第107-112页。
[25]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胡百精的课堂讲义《叙事结构与话语框架》。
[26][美]哈里·G.法兰克福:《论扯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74-75页。
[27]赵汀阳:《序:扯淡与无稽之谈》,哈里·G.法兰克福:《论扯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28]赵汀阳:《序:扯淡与无稽之谈》,哈里·G.法兰克福:《论扯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7-8页。
[29]孙涤:《趣读一:洋人淘浆糊》,哈里·G.法兰克福:《论扯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99-100页。
[30]涂光晋、陈曦:《“非典”十年来中国政府危机特点的变化与反思》,《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5期,第16-25页。
[31]2013年12月2日,有报道称:北京街头,一位东北口音大妈在经过骑车老外时突然摔倒,自称被撞,并死抱对方不撒手,急哭外国小伙,最后经调解,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女子方才作罢离开。经过一天的疯转后,媒体调查发现,此新闻失实。有目击者证明,外国小伙的确蹭到了那位大妈,目击者提供的视频中,那小伙不断用中文辱骂被撞者。
[32]该观点来自保罗·莱文森的媒介“三元说”。
[33]“水平媒体”:信息在阶层内部水平流动,传授双方在地位与话语权上差异不明显,主要指基于Web2.0技术的互联网媒体,尤其是基于SNS技术的社会化媒体。
[34]塔尔德所谓的“交谈”,指的是“没有直接用处和眼前用处的任何对话,包括为谈话而进行的谈话,为愉悦、游戏、礼貌而进行的谈话。”[法]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8页。
[35][法]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5页。
[36][法]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8页
[37]“垂直媒体”:穿透社会各阶层,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机制。传授双方往往在地位与话语权上相差悬殊。主要指大众媒体(包括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及其在社会化媒体上的账号,也包括基于Web1.0技术的大型门户网站)。
[38]这一观点是肖在2004年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学期间谈及未来传媒结构发展趋势时提到的。
[39]刘海龙:《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年,第374-382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