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学者写了一本书《第三次工业革命》,就特别强调这个。最早的时候,制造业是个别定制的。什么叫个别定制?就是封建社会给贵族定制的,贵族要一辆马车,贵族要一个别墅,贵族要一个庄园,就个别地生产,价格很昂贵,只有有钱有势特别高层的人才消费得起。这种个别定制是不能拉动经济增长的,是不能造福于社会上的广大成员的。后来,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就是大规模生产,群众式的大规模消费。汽车从生产线上生产出来都一样,大家都买一样的车(可能就是颜色不太一样)。那么,这种大规模的消费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降低成本。比如说汽车,每一辆车的成本都降低了,大家都可以消费的起。大规模的生产和大规模的消费带来的是经济高速的增长,经济总量快速扩张。但是现在问题来了,强调个性化的需要,就意味着生产的规模、批量在减少;规模批量在减少就意味着单个产品的成本在上升。所以,产业的发展就陷入一个“两难”的困境:不满足个性化的需要,生产就没有市场,东西卖不出去,赚不到钱;而真正满足个性化的需要,成本又会很高,从成本的角度来讲,也赚不到钱,甚至还要亏损。
那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怎么样既要维持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又能抓住个性化市场需求的趋势?很长一段时间来,这个矛盾发达国家是解决不了的,那怎么办?像美国、日本,他们就把制造业向外转移,就是产业空心化。美国不生产电冰箱、洗衣机了,都转到中国了。欧洲也是,欧洲现在基本上搞不起来电视机、电冰箱了,因为成本太高了,只好到中国来生产,中国各方面成本都很低。中国接过来生产,就成了世界工厂,大规模地提供这些产品的出口,满足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需要,尤其是发达国家。所以,实际上核心就是成本和需求的差别,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成本越来越高,搞不下去了。现在,美国又回来,要把中国制造重新夺回为美国制造。奥巴马讲这话的底气又从哪里来呢?难道他的成本降低了吗?他的底气就在于新的产业革命带来的一种新的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就是智能化制造。所以,现在一个潮流就是智能化制造。这个结果,能够继续维持企业的大规模生产,同时让企业的成本降低,同时又能满足社会新的个性化消费并抓住市场,企业的成本能够承受,技术上能够有合理性,这样的制造才能继续发展,制造业才能够继续有竞争力,我们才继续有就业,有产值,有税收,有收入,要不然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所以,现在就是这样一个特点,新常态就是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我们现在的技术达到这个地步了,同时社会发展,而市场需要的变化也恰恰出在这个地方。因此,大家会看到,经济的发展,尤其搞商品经济,重要的是供求平衡——有需要就有生产。而且在生产的过程中,企业还能赚钱,还能够有利润。如果企业亏损,那即使需要再迫切,企业也不会生产,没有人愿意赔钱赚吆喝,除非是临时性的。一个企业长期发展不能老是亏损,天天赔钱来满足你的需要,这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必须建立生产技术上才可行,另外一方面生产技术上可行的东西还必须有稳定的、长期的、大规模的群众需要,得有市场份额。搞企业都知道,随便建一个工厂和车间,动不动投资就是上亿、上几十亿,市场需求的规模如果不匹配,企业就没有活路,因此,必须得有足够的市场份额。所以,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制约的。在供给上,第一,企业能够承受成本,有利可图;第二,技术可行性,技术上的流水线能够建立起来,不是光在脑袋里想,而是有很多技术手段能够保证把资料变成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产品。在需求上,必须得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保证产品能够稳定地卖出去。只有供求双方都得解决了,这才成其为一个产业,这个产业才能够发展起来,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供求双方有一个环节解决不了,这个产业就成长不起来,产业成长不起来就不是经济增长的支柱,不是总量的空间。因此,这里实际上强调的就是,现在发达国家引领的市场的需求和生产方面的供给,都在发生变化。所以,这是一个新的产业发展的状态,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其核心就是个性化的需求,智能化的制造,由此带来的就是新的投资机会,这是新常态的第二个特征。
第二个特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其代表人物和企业就是马云和阿里巴巴。
马云的阿里巴巴充分利用了我们国家社会进步的成果。这个社会进步的成果有两条。第一条就是互联网的普及。他把互联网作为一个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了,建立了网上企业、网上金融、网上商业、网上商贸、网上投资。第二,网上交易又充分利用了我们国家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航海等基础设施的发达与进步,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物流产业。这个物流产业支撑了马云,如果没有这些千千万万个快递员了,就没有马云这个企业。你想想,我都给你下了订单了,你也接了订单,最后这个订单怎么兑现?靠的是快递员。而快递员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我们的快速交通。现在各个地方都在打造两个小时商业圈、两小时工业圈。因此,这样一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带来了很多新的投资机会,而新的投资机会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因此,大家看一下,2014年的两会的经济指标是什么呢?经济增长速度在7.5%左右,物价水平控制在3.5%左右,新增就业是一千万人以上。这是2014年最突出的三个数据:7.5%、3.5%和一千万人。然后,李克强总理在解释为什么要把经济增长速度定到7.5%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就业的压力,要让新增就业人口达到一千万,就必须保持7.5%的增长速度。到了2014年年底,我们的统计的数据是什么呢?经济增长速度是7.4%,比7.5%要低;物价涨幅为2.0%,比政府的指标大大降低;但是去年的就业总量是多少呢?就业总量增加1332万人,比政府的目标要多出三百万人,这怎么回事?经济增度在下降,但就业总量反而在增加,也就是说现在就业的增长不是靠速度拉动了。就业就得有投资,大家不办企业,不去投资搞企业,就不会招工,不招工就没有就业,所以要发现新的就业机会。新的就业机会产生于大众创业之中,尤其是以网上交易为主的一些新公司。现在流行到淘宝上开一个小店,自己一个人注册一家店,不要什么厂房,就在自己家里,挂上网去,自己创业。
一些新的投资机会、新的创业机会出来了。投资少,但是就业量很大。新的投资机会来自于新商业模式,来自于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所以,这个又是一个变化。所以,今年政府干脆又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了,降到7.0%。而就业的数量目标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那大家会判断,现在我们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投资机会的大量出现,我们不再靠过去那种老的产业来安排就业,来拉动增长,更重要的是靠这些新的。这是第二个调整。
第三个特征是比较优势的变化,即: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这指的是什么呢?前一段时间学术界讨论很热烈的“刘易斯拐点”,简单的说就是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主要包括两点。第一,劳动力廉价,且供应非常充足。当劳动力不再廉价了,供给没有了,这叫“刘易斯拐点”。今后劳动力成本会越来越高。我看到几组数据,一个是北京市建筑工人的工资平均达到近一万块钱一个月。再一个,这几年我们国家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两倍。这都反映劳动力的成本在上升,依靠廉价劳动力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没有了。人口红利的第二点是劳动力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比较高。那么,中国现在进入另外一个情况,除了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之外,还有一个情况是“未富先老”,按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了。所以,这些年在讨论延迟退休,很多人反对,但实际上延迟退休就是在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就要把所谓的老龄人口概念往后推。
所以,过去我们经济增长很大的程度依托于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但是现在廉价劳动力不存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优势是什么呢?中国有充足的资本,就是高水平的“引进来”和大规模的“走出去”。大规模“走出去”的是什么?不是劳动力,而是资本走出去。我们现在国家有充足的资本,资本充足能干什么?首先我们产能是过剩的,这都是物质资本。另外,我们现在有很多的金融资本,老百姓比较有钱,外汇储备率比较高,国家财政收入也比较高……。所以,我们现在的优势从劳动力廉价的优势转变成资本的优势。过去的三十年,我们很会用廉价劳动力,但不太会用资本。所以,现在开始用资本,现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建设基金(丝路基金),至少在国家这个层面开始利用充足的金融资本带动我国过剩的产业资本往外走。所以,大家在两会报告看到“一带一路”、自贸区等。中国现在资本很充足,但现在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资本都不充足。美国虽然很反对成立亚投行,但也有点无可奈何。因为美国主持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没有钱了,美国人没有钱往里面注入,其他发达国家也没有钱往里面注入。美国没有钱注入,又掌握着最大的话语权。比如说,货币基金组织,美国每年给货币基金组织注资的比重是15%,但是其投票权占了85%,这是非常不公平的。美国希望中国多出钱,中国又不掌握话语权,那怎么可能呢。发达国家积极参与亚投行,有的专家就很担心,这些发达国家进来之后,一注资是不是就剥夺中国的话语权?为什么英国、法国、意大利,甚至包括德国那么积极地进入亚投行?比如说英国现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对资金的要求是非常迫切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就很正式地说,欢迎中国方面投资于英国的基础设施。而亚投行恰恰就是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所以它进来不是跟我们争权夺力,它进来也是希望得到我们的资本支持。因为它从美国主导的那个体系中得不到资金支持了。而我们现在恰恰是有这样一个充足的资本。但是我们这个充足的资本从国家层面看现在动作很大,但从我们的产业层面、从我们的企业层面,怎么用好这个充足的资本?从我们老百姓的层面,怎么样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性的、睿智的投资者?如何把我们改革开放几十年攒的家底,我们的这些金融资产能够使自己得到利益,又能够给国家造势,让国家形成一个新的竞争优势。所以,这是从上到下的,从国家层面到产业层面到企业层面到投资者层面,都是需要去转变的,我们需要培养自己新的能力和本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