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汝华:
危难救人暖人心
王汝华是同学眼中的风云人物。他研究生学业成绩专业第二,连续两年获得学业优秀奖学金。他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和坚韧顽强,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在校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2014年2月20日下午,三亚市海榆东线亚龙湾通往三亚市吉阳镇方向的田独一桥附近发生交通事故,一辆卡车从约十几米高的桥上冲破护栏、倒扣河中,卡车司机被困在车辆的驾驶室中,生命危在旦夕。事发当时,正在附近准备进行农业科学实验的王汝华闻讯之后,立刻赶至事故现场,毅然跳入不明深浅的河水当中。当时,现场的情况十分危急,持续泄漏扩散的柴油、流淌湍急的河水、遍布河底的淤泥给他们带来了危险,而不断下陷的卡车,无法动弹的司机、以及变形卡死的车门都增加了成功救援的难度。王汝华临阵不乱,找来一根被撞落的桥梁护栏,与其他三位同学合力启撬车门。期间,他的靴子严重破损、手脚划破流血、衣服沾满油污,但他却全然不顾,经过10分钟左右的生死救援,被困司机成功获救。几分钟后,伤者被及时赶到的救护车送往了医院。而王汝华和同学们却拖着疲惫的身躯,默默地离开了现场。
王汝华出生于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负担重,在学期间,始终保持着吃苦耐劳、奋发自强的秉性,一直坚持半工半读,通过自己的双手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同时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来帮助有需要的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给灾区捐款100元,当时他一个月的生活费用还不到130元。2010年玉树地震,他又将一个月家教所得的440元捐给了灾区;从2008年9月至今,王汝华先后在烟台、济南、天津等地无偿献血,献血量累计超过3000毫升。
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晓晖:
激扬青春践行雷锋精神
从小学开始便一直做义工的张晓晖,始终关注着身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用文字记录那些感人至深、触动人心灵的“小人物”,借助网络呼吁好心人的关注。
2006年11月29日,张晓晖得知,有位同学因为没钱吃饭一直躺在宿舍用睡眠来抵抗饥饿,而当时另外一位同学因为父亲罹患癌症面临退学。这两件事情叠加在一起,让他心痛不已,他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全是贫困学生无助的眼神。于是, 12月6日凌晨2点,他满怀激情地在博客上写下题为《很激动、失眠了,大家一起帮助那些甚至用睡眠来抵抗饥饿的孩子》的博文。张晓晖在他的博客上正式启动了不求回报的“母亲助学金”活动,他留下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和汇款方式。从此,“母亲助学金”开始把母亲般的关爱从城市传到山区,从大学生传到小学生,传到了众多贫困学子的心间,给他们带去希望和梦想,给他们带去了关怀和温暖。
经过实地考察和比较,张晓晖将资助地选择在了河南南召山区。为了保证将网友的捐款一分不少地送到贫困生手中,10年间,数不清多少次,他深入山区亲手将好心人的爱心送达每一个受助学生的手中,而前往山区的路费和给贫困生购买文具的费用却都由他独自负担。从天津到南召,一趟路程就要30多个小时,他不顾旅途劳顿,一到山区,就立刻奔赴学校和学生家中,记录贫困学生信息、为他们寻找“一对一”资助人。
至今, 张晓晖已募集善款75万余元,钢琴1架,笔记本电脑5台,图书4000余册,文具5000余套,衣物4000余件,帮助贫困学生2000余人次,并为南召县第一高级中学、留山镇大沟村小学等10所学校的600余名贫困生找到了“一对一”资助人,帮助一所小学建立图书室,两所小学建立阳光活动中心,并将个人兼职的全部收入10万余元全部捐入“母亲助学金”。2010年起,他还在河南南召山区创建了三个暑期支教点,先后6次带领天津外国语大学雷锋志愿团奔赴山区支教。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部主任邢杰:
孝老爱亲勇挑重担
1997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部主任邢杰与妻子孔莉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2006年的冬天,妻子不幸被确诊为肾功能衰竭。2010年,妻子病情恶化,发展到尿毒症,每周有三个下午要到医院进行透析,还经常因病情发展需要住院治疗,邢杰担负起照顾病重妻子治疗、日常生活起居的重任。
可是祸不单行,2011年6月,由于患青光眼,岳母的双眼几乎失明,加上长期缺少运动,腿部肌肉发生萎缩,岳母不能迈步行走,由此丧失了自理能力。面对这一切,邢杰选择挑起生活重担,他与家人一起搬到岳母家,精心照顾岳母。从那时候至今,在岳母几乎不能自理的4年多时间里,邢杰和妻子时刻守候在母亲身边。
面对身患绝症的妻子,看着不能自理的岳母,少不经事的孩子,邢杰清楚地知道只有继续努力工作,继续做好自己的事业才能更好地照顾妻子、岳母与孩子。
2006年以来,他一方面担负着家庭重任;另一方面积极努力工作,在岗位上发挥部主任模范作用。工作中每年都出色完成开展图书馆信息资源培训、宣传、推广、新生入学教育、做好教师论文检索、原文传递、数据库管理、远程访问管理与推广、学生论文查重等多项专业工作。他积极投入科研工作,凭借着自己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先后三次主持完成了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并发表了10多篇论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