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怎样实践“落地”

核心价值观怎样实践“落地”

核心提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应加强对主要群体的分析研究,分析其特点、群体间关系、不同群体价值观建设的难易程度等问题,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处理问题,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有效性。

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必须充分考虑地区差异、行业繁多、群体多样等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设计相应的推进策略,通过鼓励区域探索、融入行业规范、抓住重点群体等战略性举措,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

一、以区域精神为载体,推进核心价值观实践本土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我国不少地区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取得了明显效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做法,就是深入挖掘和提炼、阐释本地的“区域精神”,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鲜活载体。比如,“三创三先”的江苏精神,深具江苏特色,既是江苏发展的真实写照,又是激励全省人民推进“两个率先”的精神追求,发挥了提振精气神的巨大作用。

一般来讲,区域精神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演化形成,并被该地区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的文化。它凝聚着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情以及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等,是当地人民群众长期实践的文化结晶。可以说,提炼和弘扬区域精神,并以此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十分必要。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区域化本质上就是本土化,这能将“普通话”转化为“地方话”,适应“地方性知识”,有助于拉近核心价值观与当地干部群众日常生活的距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践更加接地气、更具贴近性、更具可接受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区域化过程不仅是挖掘特色、承继传统的过程,更是推陈出新、凝聚共识的过程。区域精神以区域特色和文化传统为基础,在时代变迁、观念碰撞中逐步演化并趋于稳定,借助区域精神这一载体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助于凝心聚力,在广泛协商中形成价值共识,还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区域文化,增强归属感、自豪感,激发建设美好家园的正能量。

二、把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行业规范,推进核心价值观实践生活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工作中,才能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特别是行业规范,与每个社会成员良好行为的养成密切相关,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重要“介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实践,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行业规范中去,发挥行业规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赵小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