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青年人的核心价值观须以马克思劳动幸福观为根基(2)

培育青年人的核心价值观须以马克思劳动幸福观为根基(2)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已经被广泛重视,聚焦点是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就是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要“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二、劳动幸福观的核心要义是主张劳动是幸福之唯一和最高的源泉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展现本质的唯一方式。尊重劳动就是要承认劳动是人的幸福之唯一源泉。只要当劳动得到尊重,被承认的时候,幸福感才会展现出来。

第一,人的产生就是由劳动决定的。幸福的前提是人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人的存在方式则是由劳动所决定的。劳动决定人的自在存在,也决定人的自为存在。也就是说,劳动决定人的存在状态。从人的进化来说,通过长期不断的人类劳动,类人猿才逐渐实现手脚分工,创造和使用语言,形成社会交往能力,等等,最后逐步进化为现代人的样式。劳动是人类消耗自身的体力、脑力改变劳动对象的过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在人类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离开人的劳动,人本身如何产生的问题就无法解答。所以,恩格斯强调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9](P.550)

第二,人的存在和延续是由劳动决定的。幸福的目的是人以人的尊严方式延续和繁衍。而人的尊严也是由劳动决定的。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离不开作为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劳动。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10](P.286)人作为迄今最高级的物种,产生和形成之后,靠的是人自身的劳动才得以延续和不断发展。劳动之外不可能有人的延续。

第三,劳动真正全面地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幸福的标准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全面展示,而这种展示的途径显然离不开劳动。人的本质力量在于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于其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只有通过对象化的劳动活动,这种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人的本质力量才能显示出来,并进而使人的潜在能力转变成现实的改造力。在私有制或者其他某些特殊的社会条件下,人的劳动跟人的本质会出现异化现象,劳动成为异己性活动,也就是“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11](P.163)。这样的劳动异化最终会导致“他所创造的财富是一种同他相异化并统治他的权力”[12](P.194)。不过,即使在人类社会出现过甚至至今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劳动异化现象,但在根本意蕴上,劳动始终“是人的本质对人来说的真正的实现”[13](P.217)。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14](P.163)。在这个对象化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展示出来,并证实劳动的幸福性质。

第四,人的交往社会关系是由劳动决定的。幸福的另一个标准是人与人的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程度也是由劳动决定的。人的存在方式主要表现为人的交往社会关系。而交往又是在劳动中存在和发展的。正是在劳动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交往关系,而这种交往关系,又进一步决定着人的社会关系,并进而决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15](P.24)所以,完全可以说劳动是人存在的唯一方式。离开劳动,是无法理解人的。人依靠劳动存在,人更在劳动中展现自己全部的交往关系和本质。而人依靠劳动建立的和谐交往关系验证着人的幸福感。

第五,尊重劳动也意味着要强调和认可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幸福的外在显现特征之一是对财富的合理拥有和理性操控。而财富跟劳动也有着必然的关联。从类的意义上来说,尊重劳动在本质上是要确认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6](P.531)从社会财富的起源角度来说,不仅社会的物质财富是劳动的产物,包括精神财富等,也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离开劳动似乎无法说明社会财富的来源。劳动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并通过劳动而保持财富的存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依靠劳动而积累的财富,才具有天然的合理合法性。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发挥劳动创造性,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文明的历史。所以,马克思说:“全部人的活动迄今为止都是劳动。”[17](P.193)正是劳动实现了人对财富的拥有,并进而证明理性操控财富的幸福感。

在哲学意蕴上,劳动幸福观就是从根本上对劳动的上述这些本质作用予以承认和肯定。不能离开劳动来说明幸福,也不能离开劳动来说明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坚持这样的劳动幸福观的基本取向,是社会的巨大正能量。它意味着对“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展现本质的唯一方式”加以首肯和承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18](P.192)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