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钟日胜(3)

摘要:"白衣使者"不畏艰苦两度援非 妙手仁心赢点赞 2004年,他第一次踏上非洲大陆,参加中国援非医疗队,在世界上最为贫穷的国家之一尼日尔开展援非医疗工作;2012年,他再度请缨前往非洲岛国科摩罗,继续为万里之外的非洲居民的健康而努力。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非医疗队精神,也把南宁人“能帮就帮”精神的种子撒向非洲大地,为中非友谊续写新的篇章;他是广西南宁第二人民医院援非医生钟日胜,2014年2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3.跨越半个地球 回归祖国却仍心系非洲

2014年8月,钟日胜所在的援非队伍归国,结束了他们在科摩罗两年的救援工作。现在钟日胜逐渐适应了回归后医院工作的变化。在非洲的那段日子,使他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正因为有这样一段经历,使他对非洲多了一份牵挂和回忆,对生活心存感恩。

对于非洲这片土地,钟日胜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对于他来说,这不仅仅是工作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归国后钟日胜也经常跟科摩罗的医生联系,在微信上得知非洲人民都很想念他,他感到欣慰和感动,“自己的付出得到了非洲人民的回报”,这样的幸福也许就是钟日胜坚持下去的动力。 

在钟日胜离开非洲归国的时候,不少曾经被钟日胜医治过的病人都来送行。一位70多岁的非洲老人不辞劳苦从村子提着水果和衣服赶来送行。在钟日胜的记忆里,几乎已经没有这位病人的存在,毕竟这只是他治疗过的一名普通病人。但是对于老人而言,却是钟日胜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即便千里跋涉也必须前来送行。后来,钟日胜回忆,他曾经为这名老人做过疝气手术,虽然是一个很小的手术,但是老人却铭记于心。

“科摩罗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地方,医生和病人关系很和谐”,这是钟日胜在第二次援非中的感触,也是让他意想不到的。临行时,科摩罗人民给救援队伍送了非洲地区的长袍衣、椰子做的鞋子等纪念品。这一刻,友谊之树在援非医疗队的辛勤浇灌之下开花结果。这片土地虽然贫穷,但是这里的人们在用最淳朴、善良的方式表达着对中国援非医生们的爱戴及感恩。 

W020150819557189768134

钟日胜在非洲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图片来源:南宁文明网

W020150819557189823919

钟日胜与非洲的孩子们早已成了朋友。图片来源:南宁文明网

在科摩罗,让钟日胜最难忘的是当地人民对中国医生的友好感情。虽然国界、种族和语言都不一样,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中国医生和当地人民的感情。在钟日胜住的地方附近,会有牙牙学语的小朋友,在连母语都未发音清楚时就会用汉语“你好”向钟日胜打招呼。

“第一次听到这位小朋友对我说汉语时,我真地惊呆了。随之而来的是感动,中国医生在这里是有存在感的。”钟日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援非,就意味着背井离乡,与家人分隔两地。在钟日胜援非的日子里,妻子郑茜担下了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的担子。妻子的坚强也让他安心在非洲进行工作,但是对于儿子成长过程中陪伴的缺失也让他有所遗憾,在非洲他只能通过工作让自己不去那么想家,不沉浸在思念的氛围中。刚从非洲回来的时候,钟日胜在抱起儿子的时候,孩子总是扭过头,并问妈妈“爸爸为什么住在家里面”。有一次钟日胜带孩子出去玩,孩子看到天上的飞机总会问“爸爸你是在这个飞机上,还是在那个飞机上”。虽然只是天真的童言童语,却也直戳钟日胜的内心。这些年来,自己在家庭中的缺位,让他倍感内疚。 

然而,医者有德,大爱无疆。钟日胜两次请缨援非,不仅仅是一个医生救死扶伤的美好品德的展现,更凸显了他内心的善良和大爱。“谁都有困难,如果谁都讲困难,困难的事谁做?”钟日胜就是以这样的信念督促着自己。朴实的一句话,阐述出了一名医务工作者肩负着的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阐述出了一名中共党员高尚而不懈的理想信念。平凡的岗位铸就不平凡的事迹,众多医疗救助的成功不仅是挽救了一个生命,更是汇聚成了中非友好的暖流。 

钟日胜如同一匹奔腾的骏马驰骋在援非的路上,他把“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从邕江河畔漂洋过海传到了非洲大地。他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救助非洲人民,更用真诚善良的心与非洲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关种族和国界,谱下一曲大爱赞歌。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