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与为何:价值转形百年之争(2)

何谓与为何:价值转形百年之争(2)

转形问题之争长期持续

《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后不久,就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庞巴维克认为,“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理论不能同价值理论相一致”。希法庭虽然回应了这一批评,但他们似乎都没有意识到具体转形方法上存在的技术性困难。真正对转形问题研究产生影响的,是柏林大学的统计学教授鲍特凯维茨。

鲍特凯维茨首先用代数表达式取代了马克思所用的数例,继而将马克思的五部门模型缩减为三部类简单再生产模型。他假设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分别存在一个“转形系数”,由于是简单再生产,因此这两个转形系数同时也就是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产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转形系数”。这样一来,三部门的生产价格表达式就形成了一个方程组,其中需要同时求解的未知数却有四个:三个部门的转形系数和平均利润率。鲍特凯维茨注意到,缺少的一个等式可以引入马克思“两个不变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但在一般情况下,两个等式不可能同时成立。根据这个数理模型,鲍特凯维茨得到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平均利润率和“转形系数”的计算实际上与价值体系无关,是模型内生决定的。

鲍特凯维茨的研究在1949年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斯威齐介绍到英美国家,引起了更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一般都承认,在转形过程中应当把投入部分也按照生产价格进行计算。例如,斯威齐认为:“马克思在变价值为价格的途中只走了一半。无怪这种处理方法要导致自相矛盾的结果。”

20世纪后半叶,经济学家已普遍掌握了关于矩阵和线性经济学的相关工具,虽然在实质上并没有超越鲍特凯维茨的研究成果,但对转形模型的数学特征却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这一时期,萨缪尔森的研究虽然不是最具原创性的,但最为著名(其他代表性人物有赛顿、置盐信雄、森岛通夫、斯蒂德曼等)。萨缪尔森在1957年发表论文,使用了更加清晰的数理逻辑来研究转形问题,并得到了与鲍特凯维茨基本一致的结论。他认为,因为价格体系中的量与价值体系无关,因此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复杂的迂回”、“所谓的转形问题是毫无意义的”。1971年,他再次发表论文攻击马克思和劳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的转形方法不但是错的,而且劳动价值是毫无必要的,应当“用一个橡皮把它擦掉”。此时的萨缪尔森已是诺贝尔奖得主,他的言论自然引起了许多回应。著名经济学家勒纳、鲍莫尔和罗宾逊夫人均发文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反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