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管理体制相对松懈。目前,由于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协理员、信息员队伍管理相对松懈、权责不够清晰。基层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灾害指导、气象知识科普等工作尚未建立规范化的反馈机制,气象部门也只能是根据协理员报送材料的次数以及主观感受对协理员进行全年的工作考评。同时,缺乏对村级信息员的考核管理。
2.队伍兼职情况突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协理员、信息员大多为基层党委领导或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很多人身兼数职,存在日常业务工作繁忙和多头管理的现象。部分单位对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重视不够,对全年信息宣传方面的资金投入也相对匮乏。
3.气象科普宣传队伍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气象科普宣传干部眼界不宽,创新意识不浓,在新形势下对如何策划活动、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方面探索不够,在打造特色亮点上办法不多,总感觉“老办法行不通,新方式跟不上”;有的宣传干部在知识和能力储备上缺乏底气,对新知识、新事物、新规律认识不充分,对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学习研究不透彻,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有的宣传干部安于现状,进取精神不足,工作质量满足于一般化、完成任务,缺乏钻业务、出精品的拼劲、闯劲。
4.公众气象灾害处置能力不强。由于公众气象防灾知识素养和能力不足,公众对于气象灾害的处置存在“不及时、不有序、不科学”等现象。在发生灾害性天气后,许多百姓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政府“等、要、靠”的依赖思想,认为灾害的防御与救治是政府的职责,与自身无关,放弃自救互救,错过最佳的救援时机;还有一些群众在没有及时得到政府帮助或救援的情况下,胡乱进行救援工作,致使造成二次损失。
5.传统的宣传教育阵地、形式和方法单一、陈旧。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手机短信、互联网论坛、qq群、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的突起,对气象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已经不可否认存在着如宣传形式单调、宣传手法陈旧、宣传阵地单一的问题。气象部门也一定客观存在宣传手段限于宣传栏、宣传车、横幅标语、发放资料,可以说千篇一律,难以吸引群众。由于传统的宣教方法往往简单、生硬,采用说教式的单向灌输,缺少与老百姓的互动,难免影响了正面宣传的说服力。
三、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能力的思路和方法
1.进一步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基层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和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将“有气象分管领导、成立气象组织机构、有气象科普宣传资金投入、做好气象信息传播、常态化开展气象科普宣传”等工作列入考评和复评制度目录,使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制度化、规范化。
2.引进社会力量充实气象科普宣传队伍。探索政府购买“直通式”气象科普宣传运行机制,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服务纳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正确引导和培育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服务市场,与星级社会组织、团体围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社会化宣传培训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
3.建立健全全社会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以“**县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示范县”建设项目为依托,推动县政府出台“预警信息为先导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与教育、住建、经信等部门合作编制针对学校、工地、企业等主体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各部门行业和全社会气象灾害的防御规则,有效增强公众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4.成立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专家联盟”。打通部门合作通道,积极整合部门专家资源,组建复合型专家服务团队,与科协、农经、民政、安监等部门联合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专家联盟”,对基层开展组团式、网格化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服务。
5.不断推进气象信息传播平台的改造升级。进一步完善“**综合气象业务平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功能设置,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接口,加入气象信息分区推送功能,实现气象预报、公共服务、防灾减灾指导、科普信息的“一键式”发布。开展“**气象”微信平台的二次开发和“**气象”app软件的技术研发,努力打造成为**百姓喜闻乐见、操作简便的 “便携式综合气象服务站”。
6.开展多元化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与培训。在传统科普宣传方式上,创新科普宣传的方式方法,例如开展知识竞答、谜语竞猜、模拟演练、气象开放日等宣传活动。继续加强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省市局关于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有关精神和组织的各类科普宣传技能培训,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组织气象局科普工作人员、协理员信息员、社会团体的培训,切实逐步提高我县气象科普宣传人员工作素质,以扎实的科普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好防灾减灾技能指导、气象科普知识讲解工作,编写高质量、针对性强的宣传材料。同时注重对科普工作、活动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