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厚淳: 千年学府,千载学规 (3)

——《白鹿洞书院揭示》

摘要:白鹿洞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最完整、最正规的大学校规——《白鹿洞书院揭示》。从李勃兄弟隐居读书开始,1200年过去了,白鹿洞书院经历了它的辉煌与衰落。今天,作为大学的功能,它已风光不再。但是,历史清晰地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帝王关注、鸿儒云集、名家辈出、智能汇聚之地;这里,曾经是古圣先贤们投入哲学思考和进行雄辩讲述的场所;这里,曾经是无数学子心中的圣地……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值得我们记忆,值得我们珍藏。

三、白鹿洞书院的历史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概括一下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我把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唐代开始奠基。大家注意我的措词,唐代还没有开始办学,谁奠基呢?还是李渤。李渤后来做了江州刺史,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他回忆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所以重游白鹿洞。一看这个地方,他觉得还是很好,所以就拨钱,房子该修的修,要建的再建,路修好,树木花草整理好。经过他这样一搞,这个地方的硬件设施就更好了。但是在李渤这个时候还没有办学,都是有钱的人在这里休闲休闲,读读书、喝喝茶。

第二个阶段:五代开始办学。提到这个书院的时候,很多朋友都会说,它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助学班。那个时候国家开考,民间办学。所以很多人都说白鹿洞书院,包括其他书院,都属于民办这一类的。但是我在这里想告诉各位,这个地方起步的时候还真是国办的。谁呢?李昇王朝。李昇、李景、李煜,这是南唐三主。李昇王朝开始在这里办学,它一开始的地位就很高。在李昇王朝有两个高等学府:一个就是位于现在南京的国子监,一个就是位于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那个时候叫“匡庐国学”。用我们现代话,是由政府出钱的重点大学。

第三个阶段:北宋正式定名。在南唐办学的时候不叫“白鹿洞书院”,叫“庐山书堂”“匡山国子监”“庐山国学”等等。北宋初年,赵宋王朝占领江州以后,“庐山国学”就自然终结了,因为李家王朝已经垮掉了。于是,江州的地方人士开始在这里建立书院,从这个时候开始叫“白鹿洞书院”。 这个书院办到北宋末年的时候,由于战乱就完全毁掉了。

第四个阶段:南宋壮大发展。这是我要重点讲的。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知军,白鹿洞书院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朱熹首先到这里实地勘探,看完以后他觉得这个地方太好了,非常适合静下心来读书,所以就想修复。但是一看,基本全毁掉了,残垣断壁。所以他就给皇帝上书,这些文字现在都保留着,大致的内容是这样说的:现在处在这样的比较好的时期,江南一带的道观和寺庙有几百处都纷纷修复,而儒家的这么一个好的读书的地方,却至今荒废着,这是很不好的现象,所以他恳请皇上同意修复这个书院。他的恳请得到了批准。

朱熹得到皇帝的同意以后,就大张旗鼓地开始修复白鹿洞书院了。尽管千年以来,白鹿洞书院一直在不断地毁掉、重修,毁掉、重修,但是到现在,其基本格局依然是沿用当初的。白鹿洞书院的格局设计得很漂亮,它由五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贯通的院落组成。这五组院落一字排开,跟它平行的是一条流了千年却未干涸的溪水,叫贯道溪,很美。朱熹任上三年,为兴复书院殚尽竭虑,他兼任洞住、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充实图书、亲临讲课。

我给大家讲一讲“置田”,其中可见朱熹想得很远。朱熹当时就想,怎么样使书院长治久安?他想我很重视,可是我走了呢?如果我的继任者不重视怎么办呢?那就又垮掉了。所谓不重视,不是他要把这个书院怎么样,而是他从财力上不支持就完了。所以他想了好久,把白鹿洞书院周边的几千亩田地和数千亩山林全部征下来了。他给这些田取了个名叫“学田”,平时租给附近的农民种,用我们现在话叫订好合同,每亩田到了秋收的时候给书院交多少粮食,叫“学租”。“学租”交来,这些粮食可供学子食用,多余的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去换成钱,用以维修书院的房屋和维持平时开支。这件事儿做得太好了!不容易呀!这些“学田”和周边的几千亩山林,至今依然保留着,这是很了不起的。所以现在,政府给白鹿洞书院配的工作人员里面,还专门配了“护林员”,并还专门建了瞭望台,为什么?怕发山火。白鹿洞书院周边的树全部都挂了牌子,都有记载,每棵树都有名字,都有编号,掉了一棵都要受到追究,因为这些树的树龄都在千年以上。站在这些树前,我有一种深深的敬畏感。我们人停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太短了,命长的一百年,命短的几十年,而这些树在这里一站就是千年。我经常向它们鞠躬,我说老爷爷的老爷爷,我向你致敬了,了不起啊,你阅尽人间春色啊。

不仅如此,朱熹还广邀著名学者来讲学,开创了书院“讲会”制度之先河。其中最著名的是,留下了朱熹和陆九渊“南康之会”的佳话。在“南康之会”前五年,在鹅湖书院,由吕祖谦牵头,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和朱熹举行了一次学术辩论。他们是宋代两大学派的代表,陆九龄、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这一次“鹅湖之会”双方都对对方进行了贬低,最后不欢而散。五年之后,陆九龄去世了,陆九渊到白鹿书院来找朱熹,请朱熹帮他哥哥写一个墓志铭。朱熹马上答应。反过来,朱熹又做了一件很大度的事儿。他说,我想请你给白鹿洞书院正在读书的这些学子们,做一次学术演讲。陆九渊根据孔子的两句话“君子欲于义,小人欲于利”,讲了义利之辨。陆九渊是中国古代演讲的高手,他演讲的那一天,不但所有的学子一个不缺,朱熹亲自坐在前面,其他的政府官员也都来了。最有意思的是,附近的农民都来了,实在坐不下了,就站在外面靠着窗子靠着门听。陆九渊就顺着自己的思绪讲下去,讲到什么程度?史书记载,听众包括农民在内,都纷纷掉眼泪,讲得太动人。讲完之后,朱熹第一个上去发表自己的感慨:“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他说真的太好了,我要和我的学生们一起,牢牢地记住陆先生的教训。并且再三表示:“熹在此不曾说到这里,负愧何言。”他说我朱熹在这里也多次讲学,但是我从来没有讲到陆先生这么深刻,没有他讲得这么好,我对不起大家,今天总算是听到了好的学术演讲。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