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功夫剔“穷根”

“绣花”功夫剔“穷根”

——脱贫攻坚的遵义答卷

摘要: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坚持扶贫先扶志,坚持党建引领、组织保障、机制创新,交出了脱贫攻坚的遵义答卷。

图为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黔宣 摄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遵义时动情地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坚持扶贫先扶志,坚持党建引领、组织保障、机制创新,交出了脱贫攻坚的遵义答卷。

如今,奋进在新长征路上的黔北遵义精彩纷呈:从集体经济“零”积累的“空壳村”,到收入不断创新高的示范村;从不遮风挡雨的“蜗居”,到搬迁进宽敞明亮的新居;从交通不便,到一条条修到群众家门口的道路……这些,生动诠释了遵义“绣花”功夫治“穷根”带来的喜人变化。

“空壳村”变成富裕村

道真自治县大磏镇文家坝村,位于遵义最北端,前些年,因为人穷、地空,集体经济“零”积累,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空壳村”。

该自治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生态旅游之“长”,补贫困之“短”。随后,文家坝村成立“中国傩城”景区党支部,组建了文家坝区“自管委”和劳务输出公司、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旅游协会等多个经济组织。

70多岁的老党员梁正常说:“成立新支部后,党员比以前忙多了。”党员们走家串户宣讲政策,动员其他农户支持项目建设的征地拆迁工作,为项目顺利推进作贡献。

文家坝村依托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停车场、交易市场等实物性资产,争取集体经济专项补助资金500万元新建集支部服务阵地、乡村旅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用房用于创收,通过租赁办公楼房、土地提留增收,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0万元。同时,群众“借船出海”——建乡村旅馆、办农家餐饮、上项目务工,全村实现务工、服务性收入近1000万元。截至2016年底,文家坝村家庭用车从不到5辆增加到120辆;曾经工程用车一辆也没有,现有农户工程用车70辆;原来乡村旅社仅1户,现在乡村旅社、农庄已有34户,有35户家庭收入超过100万元。

由此,文家坝村实现了由“空壳村”到富裕村的转变。

精准发力合围治“穷”

脱贫攻坚是第一统揽,贫困地区是第一战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共产党员的第一责任。遵循这一理念,遵义精准发力合围治“穷”,集中力量解决好贫困地区在出行、饮水、教育、医疗、用电、住房、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快补齐制约发展的短板。

更为重要的是,遵义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努力锻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一支“留得下的扶贫工作队”。全市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5112名,组建驻村工作组902个,实现了871个贫困村、231个少数民族村全覆盖。实施“千村千人计划”,精准选派5378名农业、科技、金融等方面的人才到贫困村定期开展帮扶工作。

此外,努力锻造一支“不脱钩的帮扶同盟军”。坚持“民生为本、教育为先、产业为重、人才为要”方针,推动上海市与遵义市双方政策衔接、产业对接、市场相接,共组织实施帮扶项目162个,覆盖9个贫困县88个乡镇107个村,直接受益农户6万户16万人。引导更多企业、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利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扶贫济困,224家民营企业共实施帮扶项目476个。

“脱贫攻坚加速了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创建进程,2016年全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9%,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3.6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88%,完成416个贫困村退出,实现5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实现116个贫困乡镇全部按照省定标准摘帽,赤水市将接受国家第三方评估退出。”市扶贫办主任刘强说,该市创新探索以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路径、统筹机制为主要内容,以强组织、强发展、强基础为主要目标的“四统三强”工程,新建、扩建村级办公阵地215个,选派2626人担任驻村干部,建立村级经济实体项目1.35万个,村级集体经济累计投入4800多万元,撬动项目资金、社会资金3.15亿元,投入到民生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10间,改造农村危房23.2万户。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