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张鹏:稳中有进,稳中有为——201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十个突破

张鹏 国家财政部财政研究院研究员

张鹏 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点此观看完整报告

点此观看视频专辑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以及对数据相应分析。今天,我们就2017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一个交流。我选择的题目叫作《稳中有进,稳中有为——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十个突破》。

在开始之前,我先说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中国经济运行正进入到L型的底部,在底部运行的关键是要形成要素积累、产能调整优化以及创新驱动落地和体现。所以,不能简单地通过一些季度指标或者月度指标变化就去判断中国经济走向在上升还是回落,这也是没有必要的。我们要明了一个大概念:中国经济维持在合理的区间内运行,就可以了。经济在底部运行时,我们优先求稳,在稳的基础上求进,不能把“进”和“稳”之间的逻辑关系搞混了。如果没有“稳”,就没有更好的“进”,也不会有更加长期的“进”。长经济增长周期摆在面前,我们必须对“稳”与“进”的关系有一个非常清醒认识。也就是说,“稳”是我们的目标,“进”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而形成转化的努力方向。“稳”,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积极有效的轨道上运行,现在表现出来的一些指标,有些指标可能变好了,有些指标变差了,这些变好和变差的指标只不过是应验了我们在改革中、在“进”中的一些变化。如果把这种变化看成是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判断的基础条件,显然缺乏有效的说服力,也缺乏有效支撑和重要基础价值的存在意义。

第二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及“十三五规划”都明确这样一点:“十三五”的发展会与原来五年计划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因为“十三五”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发展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改革问题,我们要在改革的基础上去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迎接和促进新的改革。因此,我认为用这样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比较好:用“稳”来判断中国宏观经济是否出现了风险和失速,用“进”来判断中国宏观经济是否形成了向上增长的动力空间和重要动力支撑。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空间、效率、速度,我们看改革、看“进”;而当前的经济发展运行、环境、风险,我们看增速的“稳”是否可以实现。基于以上的逻辑,我们展开了对中国2017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认定。

就像那部电影一样,让子弹“飞一会儿”,有些情况下不忙着下结论。宏观经济运行在“稳”的基础上,一系列问题发生转变,比如说:新的要素得以积累,新的生产方式得以创立,新的产品形态得以组织,或者新动能和新动力的基础条件得到了大幅度完备和提升。在这个条件下,经济才可以在真正意义上走向长周期增长、行稳致远。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指标可能表现出好或不好的情况,这些情况单纯看月度和季度指标都会失之偏颇,而且会助长一些地方政府或行业的短期行为现象。保持战略定力,不追求一蹴而就,形成面向未来发展的良好的基础环境和改革信心,我相信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显然跟很多季度指标、月度指标开展的分析情况并不符合。我主要看的是:第一,我们的经济是不是出现了恶化,没恶化就在“稳”的范围中,也为“进”创造了条件。第二,我们的“进”是不是按照改革方案在往前推,推进的情况如何?效果如何?突破的情况如何?这些是中国真正意义上面向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和支撑。今天就这样一个选题我跟大家交流的内容包括四个板块:第一,L型底部运行——权威人士的结论;第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第三,中国经济上半年的十个突破;第四,下半年中国经济相关展望。

一、L型底部运行——权威人士的结论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到底是个什么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16年5月9日《人民日报》以一篇1.1万字文章的形式专访了一位权威人士,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文章对经济问题中的问题与矛盾丝毫没有回避,抽丝剥茧层层剖析,说得很透彻;又根据改革的逻辑方案和具体推进要求形成了改革的重要支撑。通过权威人士的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并且了解到中国如何应对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与压力,从而实现体制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宏观调控体制与措施。

责任编辑:张凌洁校对:田甜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