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2)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2)

——中国农大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一流大学建设

摘要: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

聚焦农业需求,创新科研服务社会

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

目标明确,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们肩上的担子沉甸甸。

生物技术正在成为现代农业演进中先导性、关键性的力量。5年来,农大科技工作者脚印坚实,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重要性状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作物果蔬种质创新与分子设计育种”“动物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利用”“模式动物和动物克隆技术”等方面,加快自主创新研究和技术储备,追赶世界前沿水平。

以我国种植面积、产量第一的玉米相关研究为例,中国农大研究团队针对玉米优质基因发掘与分子育种研究,被国际同行视为“分子育种中最成功的例子”。截至目前,全世界克隆的玉米油份数量基因、维生素A原基因各有3个,中国农大这个团队就各占2个。他们筛选的主效高油基因,利用功能分子标记辅助回交,可将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郑单958”籽粒含油量提高26.5%;开发的维生素A原功能标记,开创了我国玉米分子育种技术对外输出的先例;首创新品种高维生素E优质甜玉米,应用生产3年来,为农民新增效益28亿元。

中国现代农业要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的路,中国农大大批师生在这个共同目标下进行着探索:学校生物学院教授在探索作物适应干旱机理,水院专家在研究水资源持续利用,而农学院师生要从农艺栽培系统过程中寻找科学途径,资源环境学院则致力于水土及养分如何更高效发挥综合效益……

为了让国人消费有质有量的肉蛋奶,中国农大师生在节粮型品种选育推广、精准配方与饲喂、规模化健康养殖、现代食品工程等全产业链中孜孜以求,既有明确分工、又有衔接协同。这样的格局同样体现在植物保护、动物防疫、农业装备、农业环境生态修复以及农林经济、农村区域发展各学科群落,中国农大汇聚全校的力量,用科技创新支持现代农业的努力。

一组数据能显示中国农业大学5年来的部分努力:6位首席科学家、80位岗位科学家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同岗位开展工作;农大教授领衔的专家组,指导应用测土配方技术施肥面积近14亿亩,覆盖率60%以上;推广的保护性耕作技术,2012年以来保持在亿亩规模;学校自主研发的玉米小麦新品种,2013年以来年均推广面积1300余万亩、多产粮4亿公斤以上;“农大3号”“农大5号”蛋鸡先后入选为国家主导品种,年均推广超过8000万只,覆盖全国28个省份;以高原捡粪机为代表的实用发明、以农业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同时在生产一线发挥着作用;大批专家常年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公益科普……

从2013年起,学校依托以前科技服务的工作基础,面向区域发展需求建立教授工作站。而今,全国20多个省份星罗棋布着“中国农大教授工作站”,100多位专家经常在站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学校的师生们记得,40多年来,在黄淮海大地上,学校的前辈们用科学改变那片土地的命运,新一代农大人要为现代农业书写新篇章。而视野放远,从太行山腹地到腾格里荒漠边缘、从新疆蔬菜基地到云南边陲村落,他们带给乡亲们科技的种子,一起培育脱贫的花、结出致富的果。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