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3)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3)

——中国农大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一流大学建设

摘要: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

把田野作课堂,在基层实践中培养人才

中国农业大学有110多年的历史,在办学过程中一直有着“教民稼穑”的传统。由于学科特点和学校特色,无论是哪个时期,都有一批批农大毕业生,走上了通往“最深沉的欢乐”的基层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关心中国农业大学。他在视察时肯定学校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在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突出成果,明确提出希望把这些成功做法坚持下去。

学校认为,这是对中国农业大学办学育人的重要指引。农业人才培养,学好现代农业知识是应有之义,更要坚持和突出在实践育人。“坚持下去”,关键是让同学们从前辈科教工作者身上获得思想启迪和精神力量,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饱含深情。

最近的5年,中国农大每年平均有6000余名同学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科普活动,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本科生踊跃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和寒假“我为家乡送信息”活动,研究生则广泛参与“百名博士老区行”,学生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紧密对接红色“1+1”科技行动,学院发挥特色,开展“一院一品”活动。学校连续5年成功入选“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

2016年,学校发起全国农科学子“助力精准扶贫”联合实践行动——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贫困区所辖村庄(社区)为实践点,每年选定联合主题,开展调查实践和帮扶活动。在这样内容丰富的实践里,农大学生收获了3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更烙下影响一生的精神印记。

学校多年坚持“把田野作课堂”。2015年,启动了“科技小院”专项,进一步引导年轻人进村驻院,在田间地头解难题、做研究。截至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建立或联合兄弟高校共建的“科技小院”80多个,先后有30多名教师和200多名研究生进驻,平均每人每年驻村时间200多天。一茬茬从小院走出的毕业生,无论是社会贡献、还是论文发表,都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学期,学校新增“精准扶贫创新人才培养”专项,15名研究生已经在导师带领下进驻深度贫困山区,他们将以扎根帮扶方式写作他们的“研究论文”。

5年来,每届毕业生都有一大批同学,怀揣绿色的向往,选择直接到祖国西部和基层农村工作;越来越多同学踊跃参加选调生选拔到贫困地区去。他们说,在校期间的各种实践,让“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内化成自己内心最笃定的信念,祖国的大地上有我们的梦想和责任。

“早日建成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是中国农业大学奋力前行的目标。办好这样的大学,服务中国社会和人民,是总书记对中国农业大学的指引,是社会对中国农业大学的期待,也是这个大学师生、校友心底共同的理想。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