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奠定创新未来(2)

国之重器奠定创新未来(2)

——十八大以来我国大科学装置成就综述

摘要: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出现在大科学装置的建设、维护和使用团队中,中青年骨干力量逐渐挑起科技创新的大梁,“90后”“00后”正在磨砺中成长。

催生一批世界一流成果

2017年8月10日,科学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两篇“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成果。原本预计两年实现的科学目标,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潘建伟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在几个月内就实现了。对此,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评价道:“墨子号”开启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间量子物理学和量子引力实验校验的大门,抢占了量子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基础理论的发展,基础理论的发现和验证有赖于科学仪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大科学装置建设上持续发力,一份份科研捷报鼓舞人心。

在贵州,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仰望苍穹,谛听来自宇宙最深处的声音;在合肥,被称为“人造太阳”的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将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带入世界前沿;在上海,生物学家、遗传学家、材料学家等科研工作者正使用上海光源,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在北京,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经过几轮改造和技术升级后,产出重要科研成果。

仰望太空,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期待收获,首颗碳卫星刚刚完成在轨测试,转入业务化运行和科学应用阶段;凝眸远洋,“科学号”综合科学考察船深入人类从未探索过的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探索一号”探秘万米海底深渊;俯瞰深地,位于四川锦屏的世界上最深、宇宙线通量最小的暗物质实验室,正试图捕捉暗物质存在的最直接证据。

这些大科学装置是公共实验平台,为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服务提供强大技术支持;这些大科学工程是专用研究装置,是特定学科领域实现重大科学技术目标的研究利器;这些大科学工程是公益基础设施,为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